辛亥革命后,广东厂于民国元年(1912年)开制重新设计的“广东一仙”红铜元。民国2年,广东造币厂被乱军抢劫,银铜币停产,因此未见民国2年版铜元存世。民国3年起,广东厂修复后恢复生产钱币,同年7月改称“财政部广州造币分厂”。因自该年起间有采用废铜炮及弹壳熔铸造币,从此就有收藏界俗称的民国广东“红”、“黄”铜元之分。
根据民国5年文献记载“由军署及广西解来废铜炮及弹壳搭铸二等铜元,重量改为一钱八分,成色铜六铅四。”而知,此乃化学定义的“青铜(Bronze)”也,所谓广东一仙的黄铜元,应就是“青铜元”。所谓“黄铜(Brass)”为铜锌合金,清代度支部曾规范一文黄铜元的成色为紫铜六成锌(白铅)四成,所以黄铜与青铜有本质上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