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十七年三月初,吴三桂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为维持人心,铸“昭武通宝”。此钱仿明代钱币旧制,其版式有小平和折十型。小平楷书钱较多,常光背,也有背“工”者;小平篆书则较少;折十是篆书大钱,背“壹分”,篆文古拙。但吴三桂在这年八月死了,故此币流通时间不长,流通领域不广。“昭武通宝”是在湖南衡阳铸造发行的唯一古钱币。昭武通宝,武三桂昭武元年铸。分小平、折十两种,面文楷、篆二体直读,小平钱径2.4厘米,重约3.7克,楷书背或可见“工”字者,余皆光背,折十钱径3.5厘米,重约10.5克。背篆书壹分,折银一分行用。此钱书体优美,制作精良,市面罕见。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的风云人物,先打算降李闯王,而后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转头投入满清,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并在缅甸追杀南明南明永历帝,亲手将永历皇帝用弓弦勒死。做出这种大逆不道之事的人最后居然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自任兴明讨虏大将军,联合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制造三藩之乱,以一隅敌中央。奈何清朝统治已久,人心思定,而吴三桂反复无常,也没有了民众基础。在造反过程中,吴三桂发行了昭武通宝钱币,历史上的钱币之一——吴三桂铸造的钱币。
此钱书体优美,制作精良,市面罕见。“昭武通宝”背“一分”篆书大钱铸工精湛,为同时期南明铜钱制式,此处的“一分”是对银作价权银的计价单位,非今天意义上的一分币。此枚“一分”古钱品相绝好,地张平整,铜质精良,窄缘薄肉、书文精妙、文字深峻,堪比雕刻佳品。
三藩 昭武通宝篆书小平背穿上俯月
中国铜钱篆文书法于先秦到宋辽金为鼎盛时期,元代稀见,到明末清初除郑成功铸篆书“永历通宝”外再无篆书体钱文面世。此品“昭武通宝”篆书文铜钱篆文精妙,打破了明初300余年古钱文字单调,呆板不变的模式,它给古钱收藏爱好者带来的是豁然、舒展之感。
吴三桂 “大周”政权被清军所灭,清政府严禁“昭武通宝”钱币流通,下令一律收缴,因而“昭武通宝”绝大多数被付之一炬。“这个大钱一分银,对研究当时的衡制、重量、度衡有一定的价值
专家介绍,“昭武通宝”是反映吴三桂一生护明、抗清、叛清、复明翻来覆去历史的重要证物之一。“昭武通宝”在吴三桂势力所及的湖南、贵州、云南等部分地区流通,流通时间也很短。吴三桂改元称周后铸制的“昭武通宝”新钱,传到三桂辖区内百姓手中,当时就有人利用时谶指斥他的“昭武”年号。
刘修铁著《两面王吴三桂》(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中录:“有人针对钱文上的‘昭武’年号,传出一首歌谣:‘横也是二年,竖也是二年。’以‘昭’字横竖都是二笔而编的。还有的人,对‘昭武’两字作这样的解释:析‘昭’字为‘斜日’、‘刀口’(即‘召’)。日已过午,不可见照,而‘斜日’又在‘刀口’之侧,主凶兆,谓吴三桂不久必死!‘武’字析为‘止戈’,即制止干戈亦即停止战争之意,又由此断定:‘贼亡无日矣!’”
清“昭武通宝”背“壹分”二枚
由于吴三桂在位时间太短,昭武通宝没有能够正式推广行用,仅有铸额极少的一部分进入流通领域。此币整体造型和谐,图案设计精美,雕刻精良,包浆自然,品相不错,值得珍藏!
清 三藩“昭武通宝”背“一分”篆书一枚
此钱仿明代钱币旧制,其版式有小平和折十型。小平楷书钱较多,常光背,也有背“工”者;小平篆书则较少;折十是篆书大钱,背“壹分”,篆文古拙。但吴三桂在这年八月死了,故此币流通时间不长,流通领域不广。“昭武通宝”是在湖南衡阳铸造发行的唯一古钱币。昭武通宝,武三桂昭武元年铸。
此钱书体优美,制作精良,市面罕见。“昭武通宝”背“一分”篆书大钱铸工精湛,为同时期南明铜钱制式,此处的“一分”是对银作价权银的计价单位,非今天意义上的一分币。此枚“一分”古钱品相绝好,地张平整,铜质精良,窄缘薄肉、书文精妙、文字深峻,堪比雕刻佳品。
明末清初“昭武通宝”背“壹分”一枚
昭武通宝,吴三桂昭武元年铸。分小平、折十两种,面文楷、篆二体直读,小平钱径2.4厘米,重约3.7克,楷书背或可见“工”字者,余皆光背,折十钱径3.5厘米,重约10.5克。背篆书壹分,折银一分行用。此钱书体优美,制作精折十, 背一分良,市面罕见。
中国铜钱篆文书法于先秦到宋辽金为鼎盛时期,元代稀见,到明末清初除郑成功铸篆书“永历通宝”外再无篆书体钱文面世。此品“昭武通宝”篆书文铜钱篆文精妙,打破了明初300余年古钱文字单调,呆板不变的模式,它给古钱收藏爱好者带来的是豁然、舒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