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起源于15世纪的欧洲,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流入中国。清朝官铸银元始于1890年的广东省,当时外币在中国盛行,为有所区分,把外国流入的银铸币称为洋钱,把中国自铸的银币称为银圆(元)、银币。广东银币又称广东省造银元,泛指广东铸钱厂生产的各种面值银元。 广东铸钱厂原为广东钱局,后改为户部辖度支部造币厂广东分厂。1886年(光绪十二年),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上奏朝廷,主张在广州设置钱局,得到允准;第二年,张之洞向朝廷上了“奏请仿铸银元折”,即刻获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到了1889年(光绪十五年),广东钱局开始铸造银元;1910年(宣统二年),广州造币分厂生产广东银币等银币,辛亥革命胜利后,广东造币厂生产了民国广东省造银币和代铸袁像银币、孙像银币。由光绪年间开始一直到民国年间,广东造币厂生产了数十种不同面值的银元和银币。 广东人向有使用银毫的传统。广东人俗称小银币为银毫(毫银),广东话“一毫”即“一毛”之意,因此称呼二角、一角、五分面值小银币为“二毫、一毫、半毫”银毫。自民国元年始,广东造币厂所铸毫币,逐渐流布全国,而长江以南各省商场,贸易视为唯一辅币,在金融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辛亥革命后,广东造币厂将旧币(龙洋)收回改铸“中华民国贰毫银币”,设计简洁,除文字外无它物,重一钱四分四,成色符合《国币条例》之规定为:银七铜三。发行之后,商民称便,声誉颇佳。 二毫银币,分别为广东省造中华民国八年贰毫银币、中华民国九年贰毫银币、中华民国十年贰毫银币和中华民国十一年贰毫银币,代表了民国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文化,反映了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历史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也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藏品正面珠圈内铸“贰毫银币”,分别绕以“中华民国八年”、“中华民国九年”、“ 中华民国十年”和“中华民国十一年”字样,珠圈下书“广东省造”,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背面珠圈内铸“20”,并绕以英文字“KWANG-TUNG PROVINCE TWENTY CENTS”,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藏品铸造精美,表面包浆自然,品相保存较好,历史留下的痕迹清晰可见,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性。
自民国元年始,广东造币厂所铸毫币,逐渐流布全国,而长江以南各省 商场,贸易恃为唯一辅币,在金融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民国元年至4 年(1912~1915)辛亥革命后,广东造币厂将旧币(龙洋)收回改铸“中华民国贰毫银币”, 设计简洁,除文字外无它物,重二毫,成色符合《国币条例》之规定 为:银七铜三。发行之后,商民称便,声誉颇佳。 民国银元是近代中国钱币中的精品,具有深远的历史纪念意义。自民国元年始,广东造币厂所铸毫币,又称“银角子”或“小银币”,是根据旧版贰毫银币改造而成,作为找零用,商民称便,声誉颇佳,逐渐流布全国,而广东省商场贸易更是以其为唯一辅币,并且沿用了半个世纪,在金融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银币材质珍贵,艺术价值高,由贵重金属或白银合金铸造,具有一定的保值和升值功能。 这枚广东省造中华民国贰毫银币,银币正面中央镌“贰毫银币”字样,一个上环铸“中华民国九年”,下环均为“广东省造”,左右分别有两朵精美的四瓣花。银币背面中圈为阿拉伯数字“20”字样,上侧铸有英文“KWANG-TUNG PROVINCE” ,下侧从右到左为“TWENTY CENTS”英文字样。 此币的包浆醇厚,造型精致,钱币文字行云流水,端秀清新,从整体上看制造工艺精湛,立体感十足,纹饰深浅适度,内容丰富,银光灿烂,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钱币从整体上看制造工艺精湛,文字清秀,立体感十足,整体感觉时尚精美同时又具有中国历史韵味。设计简洁,成色符合《国币条例》之规定为:银七铜三。极具收藏价值和观赏性,即便是对银元没有研究的藏家也是爱不释手。 纵观近几年的藏品市场,各类珍奇异石不乏可陈,然而,对于那些本身就现存量极少,在市场上异军突起的明清钱币或者民国货币而言,则更容易受到藏品大咖们的注意和亲睐。同时,随着各地拍场古钱币交易的次数愈加频繁,且因它为大众藏友们带来的价值不菲,使得钱币在各地拍场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