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时期,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于是,秦始皇便以此之说铸造方孔圆钱。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重十二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称之为重如其文的“半两”铜钱。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
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二年(前186年)减为八铢,文帝五年(前175年)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铸三铢钱。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这种五铢钱从东汉开始使用,各朝沿袭,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废止,使用时间长、币值较稳定,成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钱币。
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开始铸“汉兴钱”。
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开元通宝”。开元通宝重二铢四垒,十枚重一两。从此,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货币符号,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如后梁的“开平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北宋的“天禧通宝”,辽的“重熙通宝”、金的“大定通宝”、元的“至正通宝”、明的“洪武通宝”、清的“嘉庆通宝”。而辛亥革命后广东、福建等地的“民国通宝”则是我国最晚的通宝钱币。
在目前的古钱币市场,年代越久,品相完好,其价值越高。不仅是其钱币有极高收藏价值,还有其意义。下图是小编有幸见到的一枚古钱币,此古钱币乃是嘉庆通宝,钱币被历史赋予了铜锈,但仍可从中窥看其信息,钱币外圆内方,正面钤有嘉庆通宝四字,直读,背面镌有宝泉满文,标明其铸造局。此钱币现存世量极少,虽然经历了无情岁月的洗礼,但如今依然保存还可以。藏品整体保存完好无缺,有如刀刻所成,铸造工艺神乎其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