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四年七月十日。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以輕重大小。最為折衷。遠近甚便之。其錢文。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時稱其工。其字含八分及篆隸三體。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左。迴環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元通寶錢。
开元通宝在唐朝时就两种读法都有。所以《唐会要》说“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左。迴環讀之。其義亦通”。就是说,原意应该是“开元通宝”(顺读),但是读成“开通元宝”(旋读)意思也不差。这里的左右是指铸钱所用的钱范的左右。中唐以后,顺读就占了上风了。
在质量上,一般的开元通宝每文重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每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每文重二铢四丝,折合质量约4克。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由于处于盛世,开元通宝的铜料增加了一到二成,这时的开元通宝质量约为4.5克至5克,因而厚重的开元通宝也多半是此时铸造。
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多,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唐朝之前,中国古代的货币是绝对没有“通宝”、“元宝”之称的。从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金属货币——春秋战国时期的耸肩尖足空首布“XXX黄釿”开始,一直到秦至隋,一千多年来,历朝历代都是以“釿”、“两”、“铢”( 汉一两为24铢,一铢为0.65克)等重量单位为主币计量的“计量钱”,也称“铢两货币”。
背景 Background
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开元通宝,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
唐代废除五铢钱之后,便出现了以“通宝”、“元宝”、“重宝”命名的钱币。武德四年,行新钱,铸武德钱。现在我们习惯读作“开元通宝”。
但是学术界对于读成“开元通宝”还是“开通元宝”,尚有争议。换句话说,我们可能都读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