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历史发展的阶段都是我们国家成长的足迹,银元也正是这历史银河中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其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使它在钱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近代中国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
由于双旗币产生于民国时期,民国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在兵荒马乱、国内战争频发的期间内,钱币在经历了无穷的岁月之后,依然可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实属不易.2013年5月,一枚湖南省造民国双旗币曾以260万元的天价在北京春季交易会上进行成交,同年11月,在北京秋季藏品的拍卖会上,四川造币厂民国双旗币的成交价也达到了185万元,接近200万元。可见,钱币自古以来就是艺术品市场中的收藏大类,不同版本的钱币具有不同古币的独到韵味.
民国建设后,铜元仍一连许多流转运用。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刊行的铜币与清大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双面叉的国旗图画,有标明各省造的,并有“开国留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
。
铜元面值许多,包罗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五百文等,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件藏品即是其中之一。双旗币民国时期铸造,普遍流通的都是当十文的,二十文的其时只刊行了22000枚,民国在中国历史上仅仅存在了几十年的时间,因此,在兵荒马乱、国内战争频发的时代内,能保留下来的钱币很是少,现在它的存世量已经十分十分希罕了。
。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在颁布的“临时大总统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铸纪念币”,随后武昌和南京两处造币厂率先铸行了 “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铜元辅币,以十文面值的为主,在全国大量发行以取代清朝铜元。这就是“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 铜元的由来。 无庸置疑,这种铜元的币名很明确,就是“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根据钱币收藏界的一般共识,对一种钱币,应该把可以明确币名或显示钱币最主要特征的一面称为“面”,而把其相对的另一面称为“背”,据此我们应该把此币最能区别于前朝铜元,并具有鲜明的划时代革命和进步意义的有“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以下简称开国纪念币)字样的一面称为面,而把其对应记值的另一面称为背。
。
。
。
双旗币版本比较多,今天我们来简单区分一下湖南省造双旗币的不同版本。
1.五星大字面,双旗上五角星,“湖南省造”字体偏大
2.五星小字面,同上,字体偏小
3.阳刻线五角星,五角星为凸起阳刻
4.菱形花,两边花卉为菱形
5.阴五星,五角星为凹陷阴刻
6.梅花星,双旗上为梅花状五角星
7.空心大扁菊,双旗上中间无点的扁菊花
8.空心散菊花,菊花较为分散
9.阳扁菊全璎8刻线,双旗全璎,菊花分有8刻线
10.阳扁菊断璎8刻线,同上
11.阳扁菊全璎7刻线,同上,7刻线
12.实心大菊花,比普通菊花偏大,与字体一般
13.空心小团菊,小椭圆形花
14.大旗拙刻版,图案较为模糊,双旗偏大
15.大旗星大字,大字版
16.宽线空心花,双旗璎宽线加空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