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供应 求购 产品 公司 登陆

宣德香炉

  • 发布时间:2019-03-24 15:29:35
    报价:面议
    地址:广东,深圳,布吉
    公司:深圳信禾艺术品展览销售有限公司
    手机:15062651944
    微信:WX15062651944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宣德炉的来历

    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从暹罗国进口的风磨铜,并且这些铜当时进口只有三万余斤非常稀少。后经宣德皇帝下令十二炼后铸造,其材料价值已经胜过当时黄金的数倍,而且宣德皇帝还亲自督办和验收这批铜器,物力、财力花费庞大,光是朝中大臣就有30余人参与监制和管理,所铸之铜器除部份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所以当时一般人家是根本没有,也没那么多财富去拥有这么精美的青铜器。

    其次从宣德炉的艺术上也是代表了我国古青铜器的巅峰状态。他开一代铜器之先河,把我国古代的铜合金技术达到极点,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其历史意义影响深远。文化艺术魅力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上至帝王将相,商贾,下至庶民无不为宣德铜器之魅力所折服。宣德铜器铜质精良、精细,在暗淡处能发现奇异的光泽,难怪乎明景泰兵部尚书于谦对宣德铜器之美这样评价:“色似黄金,音如钟磬”,明嘉靖著名书法大家、文史学家南京应天府通判祝允明叹宣德铜器:“当与商彝周鼎共宝、金玉同价,金玉恒有而宣铜彝器传世颇稀。”

    明宣宗于宣德三年(1428)下令工部铸造宫廷和宗庙用的各种鼎彝,当时负责铸造的是工部尚书吴中,太监吴诚监督,一次性铸造了大批鼎彝,除了皇宫内各宫各殿以及各部衙门配置了符合礼制的鼎彝外,还赐给各名山寺院。

    由于这批鼎选料精,铸工精,“宣德炉”就成了天下名器。又由于宣德炉都用于皇家,人们极难得到,于是出现了仿制品,到嘉靖、万历年间,铸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宣德炉”随处可见,仿制之风延续到当今社会,为宣德炉的鉴定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明朝建立之初,庶事草创,宫廷中所用的礼器或者铸造不精,或者阙如。嗣后又发生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取政权后定都北京。北京宫廷中所用礼器也是粗率的,或者沿用元朝器皿。及朱棣的长孙宣宗朱瞻基即位后,明朝已经经历了60年的历史,天下太平,海内富足。明宣宗于宣德三年(1428)下令工部铸造宫廷和宗庙所用的各种鼎彝。

    当时负责铸造的是工部尚书吴中,太监吴诚监督。先由礼部参考了宋代的《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等图书,又根据宫中所藏的柴、汝、官、哥、钧、定各窑的瓷器,绘制成器物图,加上所用工料的预算,进呈皇帝批阅。经批准后,雇用工匠,一次性铸造了大批鼎彝,除了皇宫的各宫各殿各部衙门配置了符合礼制的鼎彝外,还赐给各名山寺院由于这批选料精、铸工精的鼎彝,“宣德炉”就成了天下名器。又由于宣德炉都用于皇家,人们极难得到,于是仿制宣德炉就能获得厚利,到嘉靖、万历年间,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的“宣德炉”随处可见,有的仿制得比较精良,有的则粗制滥造,仿制之风延续到当今社会,以至于为鉴定宣德炉的真伪成了极大的麻烦。

    宣德皇帝曾经觉得制造宣德炉的用度略微铺张,所以打算重新考量宣德炉所需用度。当宣德皇帝览阅大臣们呈报的用料单时大吃一惊。原来用料单开列着遥罗国进贡的洋铜39600斛;赤金800两;白银2600两;倭国白水铅17000%和黑水铅8000斛;日本生红铜1000斛,其他点色用的各种矿石也多得惊。

    宣德皇帝于是下令再度核算,至少得减去二成。吴中和吴诚接到圣谕后立即着手裁减,重新造出清单,并对所有开列的用料逐一作说明,如“三佛齐国紫石原册三百斛,裁减六十斛,实该二百四十斛。此石作鼎彝点染紫葡萄斑色用”新造的清单经皇帝批准后,于宣德三年五月初一日开始领料、做铸造的准备工作,六月十五日开工,十一月完工,共造3365个大小不同、形制有异的鼎彝并造清册进献。

    宣德五年,这批宣德炉制作完成之后,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由域外精铜所制成的香炉,入藏皇家贵族的消息,在宣德五年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令当时的富商、官宦对其垂涎不已。于是,曾经在宫廷中主管“司铸之事”的部分官员,走出皇宫召集原来铸炉工匠,依照宣德炉的图纸和工艺程序仿造。随后,宣德炉“走入”了寻常人家,成为文人墨客的新宠。

    自此之后,制作宣德炉之风绵延数百年,历代工匠制作香炉均以宣德炉为范本,并不以本年书款,却在炉底留下宣德年制的款识。于是,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上,便出现了各朝各代所制的宣德炉,也使得鉴别宣德炉已成为中国考古学中的“悬案”之一

    基于以上原因,有一个问题便很值得今人们思考,那就是究竟怎样材质和形制才算是“真正”的宣德炉。严格来说,宣德炉应当指的是,在宣德三年到五年,由宫廷采用进口风磨铜所制的3000件为真,后世制品应当一律归为赝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观念的转变,我们并不能否认后代假托宣德之名所作香炉,也具有相应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依部分学者所见,宣德炉这一概念,应当在时间上和标准上予以适当外延,使其成为书款“宣德年制”铜香炉的总称,并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但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代所制宣德炉予以考证鉴别,不使其担负“赝品”的恶名。

    清册对于鼎炉的形制、大小、分量、色泽,、图案及存放的地点等都做了交待,比如:“太庙奉先殿七代帝后共十四位,供奉‘子子孙孙万年无疆鼎’十四座。仿《绍兴鉴古图》式,鼎式四方,高一尺二寸四分,耳高二寸一分,口方径一尺四寸,腹深七寸,足高一寸六分。十二炼洋铜铸成,周身熟棠梨色。腹间铭字,填以黄金;四铺千乳,填以白银,以供列圣几筵。伏题圣子神孙,万万年蕃衍无疆云。”文中所云“十二炼”指经过十二次提炼。据说铜材在经过反复提炼后,会发出珠光宝气。除了在同一处陈列的鼎炉是相同的以外,各处及各种不同用处的鼎炉各不相同。zui高级的鼎是“十二炼洋铜周身赤金纯裹”,zui低级的恐怕是用于御厕的深腹鼎,乃是不施金的藏经纸色。

    总之,3000多件鼎炉彝器形制繁复、色泽多种、图案有异,实在难以说得清楚。这一批鼎彝铸成后,吴中和吴诚等人都得到宣德皇帝的嘉奖,同时,宣德皇帝还要求他们利用剩余的材料加铸簋、簋、壶、尊、俎豆等器皿。

    宣德炉投入使用后,马上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据说第一批仿制品出现于宣德五年,仿制者为曾经参与宣德炉铸造的吴邦佐。有人说他窃取了剩余的材料进行仿制,可是皇宫的东西是不易窃取的(王朝灭亡时是例),再说,窃取的材料岂敢堂而皇之地落上名款;有人说他网罗了那批工匠,用一般的铜材进行多次纯炼后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不过,这批仿制品都铸有“大明宣德五年监督工部官吴邦佐造”或“工部员外臣李澄德监造”的楷书款,仿制得比较精良。其后,不管掌握宣德炉铸造技术的,或仅知一般的铜器铸造技术的,都在仿制,而且仿制的数量越来越多,以至于形成了仿制的派别,北京的仿制品为北铸,河南的仿制品称为南铸,州仿制的即为苏铸。明朝灭亡时,不仅在南京各衙门的鼎彝宝器被窃,面且在北京故宫中的许多皇家器具也大量被盗。由于真的宣德炉也流传到民间,既促使收藏家产生以重金求购的欲望,更为造伪者大开方便之门于是鱼龙混杂,更加真假难辨了。

    1979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的“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中陈列着一件宣德炉,侈口小圆唇,扁鼓腹,桥耳,三个锥形足。炉身为色,间有茶色云纹斑,器表通体鎏金和贴有大小不等的赤金片。从三个锥足的跟部可以见到炉本身的铜质所呈的金光色。炉的外底正中有1.9×2.5厘米的、扁方的、阳文“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根据这些特征,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现存宣德炉中比较好的一个,甚至可以认为是明朝宫廷中流传出来的。可是也有专家认为此件宣德炉不过是仿制得比较好的,离真宣德炉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有的专家甚至认为现存的宣德炉没有一件是宣德三年工部所造的。当然,也有专家认为至今已经不存在宣德三年所造鼎炉的观点有失偏颇,无法辨别真假的观点也是一种无知。

    当时所造的3365个鼎炉不可能一件也不存在,只要我们按照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所编的《宣德鼎彝谱》去认真查找,不仅北京故宫就可能有,台湾故宫也可能有,明十三陵更可能有。笔者就在青海省的瞿昙寺见过圆形鼎状大香炉,就是宣德皇帝赐予的,器表“商金”(即包金),或有斑驳,但至今仍然通体黄亮,并可以从斑驳处看到炉体的铜质也是金黄色的。

    时至今日,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宣德炉价位虽然从六七位数字到三四位数字都有,但是其中高级的赝品就连专家都傻傻分不清真假,只能从成色上判断价位,当然成色好的宣德炉确实也是价值不菲。不过宫廷用品能够流传民间还被大肆仿制,这其中的佼佼者就当宣德炉莫数了。不过宣德炉的盛行,也体现了大家对其喜爱和追捧。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2025 bestb2b.com

©志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