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展示了相同版式的大小两等“元祐通宝”篆书背上月下星外缘宝相花纹大钱,应为同一批次铸制的系列钱币。下面再介绍一种不同批次铸制的不同版式的“元祐通宝”祭祀大钱。这枚钱币为liubohua泉友藏品。钱币直径达146.5毫米,亦为宽缘细郭,狭穿。面文“元祐通宝”篆书旋读,书法风格虽与前面展示的篆书钱币一致,但应是为这枚钱币专门重新书写的。整体看这枚钱币穿孔较小,书写钱文空间较为宽松,所以字体更显方正,周边也不像前面展示的钱币那样拥挤。加之钱文笔画比较纤细,更显得疏朗清秀、美轮美奂。具体笔法也有差别,如前面展示钱币写作“缶寳”,而这枚钱币“缶”字末笔简作了一横。
宋钱堪称中国古钱一绝,不仅铸造精美,而且很有书法艺术成就。宋代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今天人们观赏、收藏的丰富宝藏。宋代,名人辈出,中国汉字书法艺术在宋朝钱币上得到充分发挥。且宋代的很多钱币的文字都是皇帝与当时的一些书画名士与文学大家书写的,如此精湛的工艺,使宋钱成为了一些藏家眼中的艺术品。现阶段,除了欣赏研究之外,未来还有升值的空间。此币系铜质模制铸币,钱币正面钱文篆书旋读“元祐通宝”,光背。元祐通宝是公元1086年到1094年宋神宗铸行,如今传世极少,为市场极其珍罕的北宋钱币,一直以来是各大钱币收藏爱好者为青睐之青铜钱币,不管投资还是收藏价值巨大。
本公司多年以来长期大量征集精品元祐通宝,如果您手上有类似藏品需要出手、鉴定欢迎来电咨询(联系方式在上方)
本公司本着“主顾至上,服务,忠实信用,利益共享”的谋划理念,以及务实、高效的事情作风和严谨认真的事情态度,充实验展自己的奇异优势,为海内外珍藏家和珍藏机构提供一个物畅其流、物尽其用的高条理、高品质的文化交流空间而做出起劲,并竭诚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起劲实现客户的利益和要求,为促进国家的经济生长孝顺一份实力。
古玩市场近几年元祐通宝成交记录:
元符通宝母钱/元祐通宝----估价:38.00到76.00万----成交日期:2014年12月28日
元祐通宝(一枚)----估价:200.00到20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7日
北宋元祐通宝(2枚/组)----估价:250.00到25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6月3日
元祐通宝钱币----估价:110.00到220.00万----成交日期:2015年12月2日
元祐通宝----估价:378.40到378.40万----成交日期:2018年1月26日
宋代圣宋元宝,天圣元宝,元祐通宝(三件一组)----估价:150.00到150.00万----成交日期:2017年7月5日
元祐通宝(一枚)----估价:200.00到20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5月7日
大清铜币元祐通宝元丰通宝一组3枚----估价:80.00到80.00万----成交日期:2017年6月30日
元祐通宝小平钱----估价:50.00到50.00万----成交日期:2017年9月17日
北宋元祐通宝(1枚)----估价:210.00到210.00万----成交日期:2018年6月3日
元祐通宝2019年的私下交易价格
元佑通宝钱文书法,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司马光和苏轼所书。“苏体”,水流云行,跌扑纵跃,苍劲豪爽;篆书,似为司马光所书,笔画紧凑,舒缓典雅,秀丽优美。元丰八年三月(1085年),宋神宗去世,其子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哲宗登位尚为幼童,年方9岁,改年号元祐,高太后奉神宗遗诏辅佐年幼皇上,垂帘听政,复用司马光等人,恢复旧法。其时代,也是中国文化生长的岑岭时期,尤其是文章、诗词和书法,巨匠迭出,雄贯古今,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学、文化和人们的头脑,同时也直接影响了同时代宋钱的铸造。
元祐通宝图片大全,许多钱币文献都提到苏东坡在宋神宗时期曾经誊写过“元丰通宝”钱文,也有人以为苏东坡誊写的是“元祐通宝”而不是“元丰通宝”。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众人称其为“苏东坡”。唐宋八各人之一,豪爽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有数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优异的各人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本公司立志成为国际化、尺度化、规范化的拍卖公司,这预示着中国拍卖业即将迎来新的名堂。为掘客优异作品,公司从建设之初就在海内外设置了多处征集处,这些征集处成为本公司源源一直的作品泉源,公司因此形成自己与众差异的谋划模式。公司以拍卖中国近现代字画、中国现今世油画、艺术品等为主要拍卖项目。
如果哪位藏家想知道元祐通宝在哪里成交的、成交价格等交易详情,作为估价的参考依据, 可以与本人联系(联系方式在上方) 多年来一直为客户办理私人洽购,成绩斐然。我们的私人顾问团队博学洽闻,对市场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