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官窑瓷器最早是在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官府窑场中烧造的瓷器。作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之一,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大观年间,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瓷器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部釉薄,微显胎骨。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由于逃避战乱,很多北宋汝窑、官窑等北方窑口的工匠南迁,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技术亦随匠师转移到南方的修内司窑、郊坛下窑及其他窑口,而官窑瓷器也随之在南方开始进行烧制。当时为了区分,人们将北宋官窑称为“旧官”,南宋官窑称为“新官”。由于传世极少,南宋官窑瓷器历来深受瓷器收藏爱好者的追捧,数百年来也一直为世人所珍爱。
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古朴,器型除日用的碗、盘、洗、碟外,还有陈设瓷和祭祀用器。仿青铜器的造型较多,如贯耳瓶、鬲式炉、盏托、三足尊、出戟尊等等。
南宋官窑瓷器的胎质细密、质坚,体重,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色,也有灰白米黄等色,胎土淘洗精细,胎有厚薄之分,因胎的含铁量高,故器物口 沿釉薄处与足端无釉处分别呈现黄褐色和赭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南宋官窑器的釉色以青釉为主,另有淡青、灰青、青绿、米黄等色。釉色幽雅,釉层肥腴莹润、浑朴滋润、厚而晶亮,一部分呈乳浊状,带有酥油光,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玉质感很强,介于丝绸光泽与“羊脂”般的美玉质感之间,与“做旧”后的乌光质感绝然不同。此外,往往多有开片,开片中有鱼文、蟹爪纹、冰裂纹,纹痕的颜色以鳝血者为上品。
如本品八方之形,必是精心细作,繁工琐序,正品方成。
瓶罩青釉,色偏粉蓝。缓缓迭施釉层,甚或重复窑烧,始达柔光婉约、凝脂温润。胎骨棱角,裹之厚釉,锐角敛藏,柔里蕴刚,邀人抱于掌内,抚弄摩挲。遥想当时烧成出窑 以后,冷却工夫掌握得宜,继而润其色,方得如此金丝开片,疏朗自然,彷佛琼玉整块琢成。
凸棱高处,青釉流敞,黑褐胎骨若隐还现。黑褐,悄使色增层次、形添沉稳。宋官之品,清代景德镇多有仿之,唯胎色洁白,须染至黑褐,而后施釉入窑,铁色可得。
南宋官窑八方瓶被拍卖方形容为:“近年市场所见最出类拔萃的中国艺术品”。南宋建都临安时建立修内司,在郊坛建立新官窑,生产宫廷专用御品。而目前此窑传世精品只有3件流入拍场:其一为艾佛瑞·克拉克夫人旧藏贯耳方壶,1975年在伦敦苏富比上拍;其二是2008年4月,在香港苏富比上拍的一件纸槌瓶,它以6753万港元成交,创下了当时宋瓷的拍卖价格纪录;其三就是目前这件。南宋官窑八方瓶也曾于1975年现身伦敦苏富比拍场,当时被日本私人藏家以70英镑购得,40年后的今天,此宝流入国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