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釉包括豆青、东青、粉青、仿龙泉釉。其中豆青为上品。青釉均用紫金釉微掺青料合成。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称:“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中也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雨过天晴,钧窑、元窑之青,皆近蓝色。“惟千峰翠色、梅子青、豆青、乃为纯青耳。天色本蓝,有时为青。”青釉特点为釉色古雅、沉稳,釉面均匀、滋润,釉质坚致、细腻!
青釉是我国使用最早,延用时间最久,分布最广的一个釉种,它的发明是与我国瓷土矿大都含有一定量的铁矿的现象相一致的。青色也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审美情趣。青色与碧玉相若,认为稳重而高雅。浙江、江西、河南等地已出土了不少早至商周时期的原始青釉瓷。六朝至唐宋以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釉瓷;宋到元明的龙泉窑系青瓷;耀州窑、临汝窑、钧窑等宋代北方青瓷;以及明、清以来的景德镇青釉瓷,是青釉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所谓的宋代“汝、定、官、哥、钧”五大名窑,除定窑外均属青釉瓷。表釉的呈色主要决定于着色氧化物的含铁量与烧成气氛,青釉含铁量一般在1—3%左右,过高会变成黑釉,低了就能烧成白瓷。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青绿;在氧化气氛中烧成,釉色泛黄。因而陶瓷界所谓的青釉是相对而言的,正如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中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近日,我司有幸征集一件唐-刻花青釉双耳罐,高:27.5cm,口径:12.5cm,此罐器形饱满,线条流畅,鼓腹,腹以下渐收,弦纹,平底,外壁施青釉,肩部左右两侧塑有双系,造型古朴,该藏品品相完好,极富艺术气息,能够保存至今,已然难得一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和收藏价值。
双系,系即器耳,以双系形式为常见。其技法为采用双泥条平行排列的形式贴塑在瓷器表面,并在双系上刻划锦纹。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带耳、带提梁的陶罐制作。原始青瓷在其创烧之初,就开始生产印有凹弦纹、云雷纹等花纹的带系罐。罐的一般特点为大口或敞口,短颈,深腹,底成圈足。明、清时期,罐以景德镇窑的制品为zui佳。罐的肩部带系的模式在两晋南北朝非常流行,并延续至唐宋。这显然与系在当时所起的能提能挂的作用有关。到了唐宋,烧造技术进一步提高,器物的线条美与色彩美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才让肩部的系显得不那么重要,逐渐退居于次要地位。明代是我国瓷罐史上的鼎盛时期,由于“罐”与“官”谐音,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超过了瓶、尊,成了兴旺门庭的吉祥物。它们的用途与品位,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并取代瓶,成为人们居家摆设的重要物品。目前市场上收藏家收藏对象都是以陶罐之类为主,而陶罐价值也愈加攀升,陶罐因乃是我国重要的古文物研究对象,陶罐本身就代表着其所在时代的文化、历史、生活等信息。不仅值得研究,更是观赏收藏之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