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2月发生“成都叛乱”,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替代了建立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新的四川军建立之初即面临着需用日繁、度支日绌的财务穷困局势。军敏捷接管了四川成都造币厂,决定铸造“四川铜币”以应急。民国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四川军之命,开模铸造“军造四川铜币”。
军造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是由四川铜元钱币演变过来的,早铜元清光绪二十八年,开始铸造铜元。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建立四川铜元局,其规模不大,仅就原购铸小制钱的废机修整使用.厂房是机器局的压铜厂和旧的铜钱厂,铸料是机器局的枪弹废壳边渣和宝川局余铜,圯炼净尽。按铜96%、铅0.1%及其他的比例配铸“当五”、“当十”铜元。所铸铜元悉用紫铜,量较好。以致四川铜元成为全国铜元特点之一。
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致使没有严格遵守中央政府《币制条例》关于铜币之原料比例、铜币面额的规定,自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开铸,至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四川铜币面正中为海棠图案,四周镌刻“四川铜币”,上镌“军政府造”,下书币值“当制钱壹百文”;背面圈内为篆阳文“汉”字,具有反清意义,圈外有十八个小圈环绕,寓意独立的十八个行省,上端镌刻“中华民国二年”。该币包浆老道,色泽深厚,历史过渡性自然,文字鼓凸,线条流畅,纹饰精美,浮雕感强,铸造工艺极佳,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它在钱币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着近代中国的货币文化,反映了我国近代历史、经济,金融的兴衰和沧桑,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价值,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