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 出手 重庆 青花瓷 出手 重庆 青花瓷 出手 重庆
青花瓷为元景德镇窑代表瓷器,这是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类。青花着色力强,呈色稳定,纹饰永不褪脱,且风格幽靓典雅,素净秀丽。光润透亮的青花釉与素雅明净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衬托,颇具中国水墨画之特色,并且标志着由素瓷转为彩瓷的新时代的到来;元青花以其多层次,满画面,主次分明的装饰特征和以彩绘为主兼刻、划、印花的装饰技法,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的美,在中国瓷器史上,持续了1000多年。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梅瓶诞生在唐朝。
梅瓶基本造型为小口、丰肩、深腹的造型,十分独特,因口小只能插上梅枝,故后人名曰“梅瓶”。关于“梅瓶”之名,主要来源于明末清初学者许之衡所撰《饮流斋说瓷》一书,其中有文写道:“……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其实在宋元时期,这种瓶称“经瓶”,为宋代朝廷定期开设的讲经筵上盛酒的器皿,民间也有生产,目前发现的经瓶上,有的还书有“清沽美酒”、“醉乡酒海”等字样,说明此瓶在当时主要作为盛酒之用。有的上面还有盖子,如覆杯,可能也兼作酒杯之用。
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梅瓶的造型可以算是中国瓷器的第一造型。“梅瓶”这种器形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马未都《醉文明》。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1972年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墓出土的青花携琴访友(携酒寻芳)梅瓶,除了其
制作工艺的无比精湛外,让人难忘的还有高士马后担食的仆人。仆人肩上所担一头为一只竹编的三层食箪,另一头则是装满美酒的带盖梅瓶。可以说,这幅瓷画比任何一件写有酒意文字的梅瓶更直观地反映了梅瓶的实用性。因此,携琴访友(携酒寻芳)瓶不仅以其完美的工艺反映了明代制瓷巅峰时期的高超成就,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再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源流。
也有人将此种现象诠释为让死者在冥界中能过上“清(青)平(瓶)长(藏)久(酒)”的太平日子。不管何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这也许就是中国文化精深奇妙的内涵所在。
2015年3月,西安首次发现金代墓葬,墓主人是当时陕西东路转运使兼六部尚书,是金代陕西地行政长官。随葬品中有个梅瓶,出土时瓶口还是封着的,装有清澈的液体。梅瓶是古代盛酒器具,专家推测梅瓶里装的是当时的酒,因器物密闭性较好,此酒得以保存八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