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而金属货币中,历代又以铜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实际上就是铜币史。中国在殷周时期固以齿贝为货币,后因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铜贝代之。近年,在一些商朝墓葬中就发现了三枚铜贝。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废刀、布、贝等币,规定只采有外圆中间有一方孔的方孔线,是由环钱演变而成的。秦以后的通行货币,都是方孔钱,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铜币,铜制的钱币,亦称“铜钱”。铜币主要指清末民初时期的无孔铜币。
面值为一万枚五铢钱。据史料记载,王莽在位16年,由于国库空虚,共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每改一次,就搜刮老百姓一次。“国宝金匮直万”是王莽最后一次货币改革铸造的,其形状如葫芦。上部为方孔圆形,铸有“国宝金匾”篆字;下部为正方形,上铸篆体“直万”两字,字体十分精美;中部系一短颈,连接上下两部。在当时,万枚五铢钱,可兑换黄金一市斤,而一枚“国宝金匮直万”钱,竟值一斤黄金,可见其剥削之程度惊人了。“国室金匮直万”钱,由于面值过高,发行时间很短,清代之前没有发现其实物。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西安一农民在平地时发现两枚。一枚被古币收藏家张叔驯购得。另一枚被英人柳玛购去,后由上海集币家张晋购回。以后又归陈仁涛收藏,解放前夕,陈移居香港。50年代初,中国政府用重金将其购回,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由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银币光绪元宝1898年发行,成色为91%。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XX省造”或“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钱二分”,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为满文“光绪元宝”。银币背面外圈顶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XX省造”或“造币总厂”字样,下面为英文“库平七钱二分”,内圈铸有中心为蟠龙图,品相精致,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
光绪元宝历年市场成交记录:
大清银币光绪元宝广东省造库平重一两 成交价RMB
1896年湖北省造“本省”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 成交价格
大清银币光绪元宝广东省造库平重一两 成交价格
大清银币宣统三年(大尾龙) 成交价RMB)
1900年福建官局造 光绪元宝七钱二分银币一枚 成交价RMB)
1895年湖北省造 光绪元宝“本省”库平七钱二分红铜试样 成交价RMB)
光绪元宝四川省造 铜币 成交价RMB)
1897年江南省造 光绪元宝三钱六分银币 成交价RMB)
1908年戊申吉林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一枚 成交价RMB)
1898年吉林省造 光绪元宝三钱六分小型试铸样币 成交价RMB)
安徽省造光绪元宝每元当制钱十文中心方孔铜元一枚 成交价RMB)
1890年广东省造 光绪元宝七钱三分银质样币 成交价R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