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主食即所谓的五谷:
五谷是指稷、黍、稻、麦、菽
稷,似粟。色泽金黄,质地优良,惟不如粟带粘性。稷与粟是我国北方人民最早培育成功的粮食作物,也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粮,所以被称为“五谷之长”。
黍,比粟长得高大,黍子脱粒后也是黄色的圆形颗粒,俗称黄米。质量优良的叫做粱,在古代是仅次于稷的主粮。
稻,是我国南方人民首先栽培成功的粮食作物,以后传入日本和东南亚。稻是南方居民的主粮。
麦起源于西亚,甲骨文中就有“麦”字,说明至少在商代的时候小麦已经传入我国,但在那时种得并不多,要到春秋战国以后才在北方普遍种植和食用。
菽是豆类总称,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它为摄食动物蛋白较少的中国人提供了人体必需的蛋白质,在古代也被当作粮食看待。
五谷再加上麻,就成为六谷。麻的纤维是古代主要的编织原料,但是麻的种子也可以食用,所以也被列为六谷之一。
稷、黍、稻、麦、菽、麻是古代的六谷,而现代中国人的主粮则是稻、麦、粟、高粱、玉米和甘薯6种,其中高粱、玉米和甘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粮食作物。
高粱原产于非洲的苏丹、埃塞俄比亚一带,后经中亚、印度传入我国。以前认为高粱要晚到南北朝时才传入我国,现在在考古发掘中已经发现了西汉甚至西周的高粱的实物,这就把高粱传入的时间大大推前了。由于高粱首先传入我国的西南地区,因此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最早称其为蜀黍。明清以后才在全国普遍种植。
玉米原产于美洲,大约明朝的时候通过朝圣的伊斯兰教徒把玉米从麦加带到新疆,再逐步传到华北。玉米刚刚传入时被视为属于高粱一类的,故被叫做玉蜀黍。玉米并被作为贡品敬献于御前,所以也叫做御麦。明朝田艺蘅的《留青日札》说:“御麦出西番,旧名番麦。”也道出了玉米传入的途径。
甘薯又名白薯、红薯、番薯、红苕、地瓜、山芋等等,原产于中美洲。明万历年间首先由闽人从吕宋传到福建,19世纪末才推广到黄河流域,但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产红薯最多的国家了。明朝以前的古籍中也有称甘薯的,这是指中国土产的薯蓣,也就是山药。山药原产于华南地区,至少在商周时代就开始种植。因为也能充饥,所以也被视为粮食作物之一。汉代杨孚的《异物志》说山药是“南人专食,以当米谷。”但当高产的红薯推广后,山药就被淘汰了。
明朝时我国人口达到了1亿,清朝前期猛增至3亿,这几种新引进的高产作物,对于养活如此众多的人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