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民国时期,我们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评价。喜欢民国的人,说它思想活跃,英雄大师辈出,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奠基时期。就连民国的普通人,也有种特殊的风华神采。不喜欢民国的人,说它荒唐残酷,天灾人祸横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乱世。仔细分辨,这两种说法并不是针锋相对的,所说的只是一个时代的不同侧面。民国我们将这个时期称为“银元时代”,也就是银元流通的年代。从货币制度上讲,银元的通行时间,是清末光绪年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但由于战乱等原因,民间私下使用银元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末。从空间上讲,本篇以银元的流通为背景,翔实生动地记录了当时上海的经济生活和三教九流的人物。
民国的货币制度
今天,银元和铜钱一样,都属于收藏品。如今的一块银元,价值取决于年代和版本,成交价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本书里写道,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手里有十枚袁世凯复辟后没来得及发行的“纪念银元”,这种孤品,更是藏家们梦寐以求的。但在民国时代,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铸造的银元,币值都相等,因为它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中国最早的银元出现在咸丰年间,是商人们为方便计重,手工打造的银饼子。墨西哥铸的鹰洋流入以后,中国也开始大量制造银元,制式从光绪年间的“龙洋”,到民国时期的“袁大头”“北洋龙”。每块银元的规格,都是按照旧制十六两,含有七钱三分银子。
除了银元,当时还通行过其他几种小面额辅币:一种叫“银角子”,也就是南方所说的“毫子”;另一种叫“铜元”,老北京称为“铜子儿”。值得注意的是,铜元与银元的换算不是十进制,而是根据牌价随时变动的。在物价稳定时期,1枚银元换128枚铜元,后来逐渐超过了1:180。为了统一兑换标准,民国中期发行了十进制的货币。新的银角子含镍比较高,就是今天“一角钱”的前身,一枚铜板也就是后来的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