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货币,它是通过白银熔铸成锭,在市场中广为流通。银锭开始于汉代,其后铸造并没有间断,不过真正盛行是在明代,到了清朝银锭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因以“两”作为重量单位,因此常常被人称之为银两。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四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近日,众凯国际有幸征得“大清库银银元宝”一锭,该锭元宝长6.7厘米,高3.8厘米。材质为白银,元宝正面上铸有康熙帝号,底部刻有“大清库银”四字。其顶端呈小船状,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此锭锭型规制,风格明显,戳记清晰,原始包浆,上美品,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
此元宝保存环境独特,四周与底部自然氧化,宝面维持原铸银光,银质温润洁白,宝气摄人心魄,状态无以伦比。像这样的银锭,它身上聚集了岁月积淀,同时又有历史文化,自然超越了纯银本身,具有很大收藏价值。
银锭到民国时期都还可继续使用,直至新中国成立,银锭才逐渐退出,不再作为货币交易。因此导致其存世量非常之稀缺,在拍卖会上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可遇不可求的存在。当前钱币交易市场一片火热,银锭这种不能出现在流通市场中的罕见货币,成为了重要的收藏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