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各地的案例来说,有的古建筑“悲情”地让位给新楼盘,有的被“维修”成四不像,有的被迫远离故土,迁徙到异地“重建”;还有的继续默默等待,孤苦无援……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建筑最可怕的敌人不是天灾,不是时间,而是对古建筑缺乏敬畏的人类。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钱吗?
先看看一些国外的案例吧。巴黎的古建筑让人叹为观止,他们把新老城区分开,老城区不允许现代建筑踏足半步,以至于巴黎市民常自豪地说,如果祖先再回到巴黎,依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而意大利人同样对古建筑痴心一片。
可见,和很多事情一样,有“爱”才能真心相待——对于有爱的人而言,古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象征,是看得见的“乡愁”,必须“细心呵护”。而一旦缺“爱”,古建筑保护就成了一块难以化解的“心病”。
想想看,每一栋饱经沧桑的老建筑,往往需要一笔巨款来进行日常维护——若只用财政资金,常常捉襟见肘,而且照顾老建筑花钱又看不到多少回报,难免激不起动力。
因此,钱不是问题,但问题往往是没钱。如何解决钱的问题,可以说是古建筑保护的一大关键。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相关部门应该在古建筑保护中承担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出钱的出力。它们更重要的角色是变身发动者,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到古建保护的队伍中来。
以意大利来说,其古建筑保护资金来源真正做到了多样化,不仅有政府投入,还鼓励民间团体注资,甚至积极寻求海外资金支持。
在这一方面,佛山也不妨多些尝试和探索,把保护的重担分给社会,或许有更好的效果。
如何使古建筑留久一些?
说实在点,保护古建筑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人类可能永远也跑不赢。但是我们所有能做的,就是让比赛持续得久一点,让它们在这个世界上多一点停留。
那么,怎么帮它们“延年益寿”?除了撑起保护伞、做好“保镖”等基本工作之外,还得继续刚才“鼓励民资进入”的话题。
试想一下,把一栋古堡以白菜价卖出去,表面是清仓大处理,但买家入手后必须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在遵照一定标准之下修好了就可以投入使用——古建筑不再是被保护起来的空壳子、空架子,而是又有机会发挥“余热”,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房子有人住,才不容易坏。同样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既保护古建筑,又要保留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使古建筑“活着”,充满着生命的朝气。
此外,古建筑的保护还离不开法律的保护伞,可以探索加大古建筑破坏的处罚力度,或成立专门的统一机构。总之,古建筑的寿命取决于和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取决于金钱、技术和社会的整体理念。对佛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唯一不能做的,是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