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窑又名乌泥窑,大概当时几个名窑里,建窑的泥料是最差的。胎是黑灰色,颗粒粗,里面还掺着许多沙子,乍看好像煤渣做的。按当时的套路,泥料粗就涂层化妆土遮一下,建窑偏不;不用化妆土,施满釉挡一下也行,建窑偏不,只在外壁上一半釉,露出底足粗糙的胎体。这就像一个姑娘,朋友圈晒自拍时,从来不用美颜,何等的率真!
您手中有藏品想快速出手吗-
您想知道如何通过图片判断收藏品的真假,年代,真伪!
您想知道如何进一步实物和专家面对面的鉴别收藏品古玩的鉴别真假?
您想知道如何查看类似藏品往年的成交记录?
您想知道如何快捷和高端买家客户接触,引起共鸣,交流交易?
单凭简单的厚胎黑釉,建窑断不能坐稳贡盏的位子,在单调的黑色之中,还要加进一些变化。徽宗说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青黑”指黑釉,“玉毫”就是白色条纹,既银兔毫。除了兔毫,建窑还产一种带斑点的黑釉盏,名油滴。
注意无论油滴还是兔毫,都不是建窑的专利。比如当时定窑产叫“兔毛花”的兔毫盏 汝窑和燿州窑产油滴盏等等。但是毫无疑问,建窑做的兔毫油滴最漂亮。
下面尝试解释油滴和兔毫的烧成原理,比较枯燥。建盏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在3%以上,当窑温超过1200度时,氧化铁分解,形成气泡。随着窑温的升高,小气泡合并成大气泡,大气泡向釉面上升,最后排出。气泡带出大量的铁,聚集在釉面,析出赤铁矿和磁铁矿晶体,形成圆形斑点,其内铁浓度是周围的十倍左右,呈现与周围不同的颜色。这就是油滴,烧成窑温必须控制在之间。
如果到此为止,我们就得到了油滴盏。还可以继续添柴,窑温超过1300度后,釉开始熔化,缓慢地向下流淌。刚才说建窑外壁只上半截釉,就是要留出流动的空间,防止釉流到垫片上。烧到1310时,刚才的油滴已经被拉成椭圆形了。不要停!干柴烈火继续,我们把温度抬到1350,让流淌来的更猛烈些吧,再看,刚才的圆点已经被拉成丝了,什么叫兔毫?这就叫兔毫!
兔毫油滴,都有黄白两色,分别叫金银兔毫和金银油滴,烧成的关键是氧气。瓷器中的铁元素都是以氧化物形式存在的,当窑中氧气浓度低的时候,生成一氧化二铁,是黑色的,其结晶体反射白光,就是银兔毫;如果氧气足够多,生成三氧化二铁,铁锈就是这个成分,黄的,就是金兔毫了。窑内氧气的浓度低时叫还原气氛,高时叫氧化气氛,铜铁等金属元素,在不同气氛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很重要的指标。古人并不知道这些化学原理,全靠经验掌握,薪火相传,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请见拙文《古人是如何玩火的》。
冯其庸先生说过:所谓玄妙,就是道理不通,道理通了,玄妙自破。明清许多古书将兔毫和油滴定性为窑变,颇有神秘主义的味道,大概是因为当时建窑已经停烧了。叶喆民教授指出兔毫和油滴并不算窑变:因为他们有规律可循,有把握制作,而窑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外变化,三者是不能等量齐观、混为一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