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中华民国 开国纪念币 壹圆/孙像 孙小头 直径39毫米,厚2.5毫米,重26.95克,整体完好,图文清晰。 孙小头,这种纪念币有两个版本: ( 分别是在1912年和1927年铸造) 1927年版的“孙小头”: 如果背面印有两个五角星,称为“上五角星”;如果背面印有两个六角星,称为“上六角星”。
民国十六年北伐战争胜利,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南京造币厂先取原模,重铸孙中山开国纪念币,后又改动币背面的英文和花边(六角星),铸成新版,批量发行,俗称“小头”。此后四年孙中山开国纪念币铸量不下数十亿,与“袁大头”一起成为旧中国的主要流通货币。
“小头”正面刻孙中山半身像,上源为“中华民国XX年”,背面为嘉禾图围绕“壹圆”二字,有民国十五年、十六年、十八年及陵墓‘地球、无年号、嘉禾等版别。其中孙中山陵墓币铸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为纪念建造中山陵,铸造陵墓纪念银币和纪念铜牌。据传该币仅铸480枚,分赠党政要员和护送灵柩人员,此币为意大利造币公司雕刻,正面为孙中山正面像,上有“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八字,背面中为“一元”,下书“十六年造”左为旭日青松,右为中山陵寝殿。 重铸旧币的同时,国民政府也在加紧赶制新国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