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币大多是西方钱币管理体系刚刚引入中国时首次采用西方机械印制和铸造的。在钱币学里,钱币的主体应该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包括主币和辅币。同时,还有货币文化的衍生物。中国的货币文化衍生物,在古钱中称为"压胜钱",在机制币中称为"纪念章"。"币"和"章"最直观的区别是:币是货币,置有面值;章不是货币,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所以不置面值。中国的机制币收藏者,一般不太注重币和章在职能上的区别,他们更关注的是文化含素,是现在的存世量,以及它们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
袁大头是民国时期主要流通货币之一,"袁大头"是对袁世凯像系列硬币的口语俗称,严谨点说叫"袁世凯像背嘉禾银币"。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民国三年(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根据这一规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币总厂及江南造币厂开铸一圆银币,币面镌刻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头币"或"袁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