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 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严格地来讲狭义的“官窑瓷”又分为两种
1、御窑瓷
2、官窑瓷
由于两种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采办,所以对民间而言,统称为官窑瓷。但就管理而言,则有非常大的区别。
御窑瓷
所谓御窑瓷,是指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在器型、纹饰上均有严格的礼仪规定,等级森严,均与《车服制》严格对应,错用或擅用均为重罪。
御窑瓷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下,作为皇家专用的瓷器,其下细分为:
1、皇家瓷:比如清雍正的“正黄瓷”,就是皇家专用色彩,仅皇帝和太子可以使用。
纹样方面,皇帝所用为,亲王则只能用四爪行龙,且称为蟒(清代仅有“一诏二封”的恭亲王奕-一人享受过赐用正黄和五爪金龙的待遇),凡此种种,得
以成系统流传至今的,首推“同治皇帝大婚瓷”;
2、王府瓷:型制设彩依例专烧,供包括亲王在内的其他皇室成员使用。文物中著名的“乐道堂瓷”即是王府瓷中的典范之作。
3、一品宫瓷:,率土之滨,莫非。多作帝王赏赐之用。早期的宫瓷题材多取自官服上的元素,比如武一品的麒麟,文一品的仙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