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壶嘴作鸡首状而得名。是西晋至唐流行的一种瓷壶。西晋时器形较小,圆腹,肩部贴一鸡首,小而无颈。壶嘴有的可通,有的是实心,壶肩部有系,小平底。东晋时,其主体也是圆腹盘口壶,但鸡首下有短颈,喙由尖变圆,冠加高,鸡尾消失,柄的上端高于口沿,肩带桥形方系。至南朝时,壶身整体加高,鸡颈较前期加长,盘口加深,柄也加高,肩部系多为双系。隋代壶身更高,鸡颈不仅更长,而且作仰首啼鸣状,鸡尾柄变塑贴龙首柄,系的开关也更加复杂。鸡首壶
折叠名称来源
"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这件中国东部浙江省德清县的东晋时期(公元317~420年)黑釉鸡首壶,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件,反映出当时陶瓷烧造、装饰工艺的辉煌出土于成就。黑釉鸡首壶高17厘米,口径7厘米。壶的颈部纤细、腹部浑圆、平底。肩的一侧为凸起的鸡首形壶嘴,另一侧为曲形把手,连接口部与肩部。壶肩部另外两侧各有一桥形方系,系孔可以穿绳。此壶造型别致新颖,鸡首上昂,仿佛正在引颈眺望,与把手一高一低,遥相呼应,既庄重古朴,又使整个外形曲线流畅生动。壶身通体施有黑釉,釉层丰厚,釉色均匀纯净,其乌黑光亮的色泽产生出漆器般的艺术效果。此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折叠关于白瓷
白瓷是在青瓷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最早可追溯到北朝晚期,如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元年(570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但白瓷真正烧制成功是在隋代。西安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共出土瓷器17件,其中白瓷6件,胎釉已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呈现象牙白的质感。传统的鸡首壶也在隋代穿上了白色的"新衣"。
总之,鸡首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行,反映了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繁荣经济的渴望。
时代象征意义
壶颈部比西晋时要高。鸡首也有很大变化,鸡冠加高竖挺,鸡首下有颈,双目圆睁,鸡口圆张。鸡尾演变成弧形柄,上端与盘口粘接,下端装在肩部,且柄上端略高于盘口,更宜实用。肩部有桥形系。有的壶身还以莲瓣纹、龙纹作装饰,造型更加挺拔秀丽。
报价:面议
地址:贵州,贵阳,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后街彭家湾花果园项目E区第
公司:贵州雅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手机:15180730409
微信:zl959543210
电话:0851-88610894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