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通宝是南明桂王政权的铸币。《三藩纪事本末》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永明王神宗孙,避于梧州,于丙戌改元‘永历’,其钱有大小4种。这时的中国正处于明末农民战争之中。崇祯十七年,思宗朱由检在煤山用一根白绫自缢,留下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的遗书。明失其鹿,而天下共逐之。
奈何南明“四镇多二心,诸王无寸土”,几个小朝廷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覆灭:拥兵数十万的弘光朝廷仅坚持了一年多,江南的鲁王和隆武帝忙着争“正统”,也随着清兵南下相继沦陷。唯独永历朝廷独木强支,和农民军残部相濡以沫,在风雨飘摇的大势中苦撑十五年。
永历皇帝朱由榔是明神宗之孙,若生在太平年代,也就是个闲散宗室,大抵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锦衣玉食的生活。无奈历史却阴差阳错,把他推向风口浪尖。作为当时神宗在南方唯一的直系子孙,永历就像明代皇室的最后一面旗帜,他称帝可以说是身不由己。
他自幼年就卷入战乱之中,生在北京,却和父亲一起颠沛流离避难逃到南方。他性格里缺乏勇气,对清军谈虎色变,所以最后屡屡“移驾”来保全自己。虽然史学家多批评永历帝的“妇人之仁”,但他本质上的确是善良的,不愿意生灵涂炭。比如在撤出昆明前,永历帝就下旨禁止焚烧存粮,说“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然而结果却正好资助了缺粮的清军!
悲剧的永历小朝廷最后流亡到缅甸,君臣被昔日的属国安排在草房子里住下。永历帝每日魂不守舍,随行大臣却“张灯高饮,彻夜歌号”(《狩缅纪事》),似乎这些明代最后的理想主义者对前途已经心知肚明,只期求精神的麻醉了。
这位南明末代皇帝最后传世的文字,是在绝望中给吴三桂这个昔日的明朝臣子的一封信。当时吴三桂带着清军兵临城下,强迫缅甸交出永历君臣。永历帝在信中语气极显哀怜:“将军之功大矣!将军之心忍乎?不忍乎?岂天覆地载之中,竟不能容朕一人哉……”。然而吴三桂完全不念旧恩。
这位南明末代皇帝最后传世的文字,是在绝望中给吴三桂这个昔日的明朝臣子的一封信。当时吴三桂带着清军兵临城下,强迫缅甸交出永历君臣。永历帝在信中语气极显哀怜:“将军之功大矣!将军之心忍乎?不忍乎?岂天覆地载之中,竟不能容朕一人哉……”。然而吴三桂完全不念旧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