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福州象园木雕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已经67岁的林学善见证了福州木雕从兴盛到低潮的整个过程。
1945年,林学善出生于福州台江的茶亭街道,那里曾经是福州传统工艺最集中、最繁华的地方,集中了木雕、根雕、泥塑等一批福州最有名的手工艺人。
此后,林学善曾就读于福州十五中,离象园的木雕一条街不到百米。据林学善介绍,上世纪60年代前半期,是福州木雕最为鼎盛的时期,当时的福州木雕厂发展到1000多人,前店后坊式的木雕一条街,其店铺数量更是无法计算。学习之余,林学善喜欢到这里观看木雕师傅创作。看到自己喜欢的造型,就悄悄用手指在地上画。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林学善对福州木雕曾经的辉煌如数家珍:福州木雕兴盛于明末清初,与浙江省的东阳、广东省的潮州并列为中国木雕的三大产区。形成了象园、大板、雁塔三种流派的木雕艺术。主要品种有人物、动物、花鸟、面具、根雕等,原料以龙眼木、杉木、樟木、檀木、楠木、红木等为主。很多泉州、莆田等地的人都到福州来拜师学艺。
“但如今每当谈及福建木雕,多数人只知莆田木雕,福州木雕却盛名不复。”对于目前福州木雕正处于低潮期的现状,林学善不免有些遗憾。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随着寿山石雕兴起,做木雕的许多艺人及技术工人调入石雕厂进行创作。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木雕技术人员比鼎盛时期少了一半。目前从事木雕的大师只剩几十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