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开铸,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才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铜币成色,按照清朝及北京民国政府的规定铸造清末四川铜币的三种铜币。
军政府造“四川铜币”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产物。1911年12月发生“成都叛乱”,以尹昌衡、罗纶为正副都督的四川军政府取代了建设仅12天的大汉四川军政府。新的四川军政府建设之初即面临着需用日繁、度支日绌的财政困窘时势。军政府迅速接受了四川成都造币厂,决议铸造“四川铜币”以应急。民国元年(1912年)4月,四川成都造币厂奉四川军政府之命,开模铸造“军政府造四川铜币”(也称“汉”字铜元)。
辛亥革命后,四川大汉军政府于民国元年废除龙纹大清铜币模式.改铸四川铜币军政府造“当十”、“二十”和“当五十”文三种面值的铜币,正面为“四川铜币”四字,中问有一枚海棠花,有“军政府造”,下边为当制钱若干文,反面中问有一圈,圈内为篆文“汉”字,圈外还环绕有十八个小圈,小圈上有“中华民国元年”六字。民国2年(1913),又添铸“当一百”和“当二百”两种铜元,当一百铜元的模式与当五十的相同,当二百文的版面稍大,其正面中间谱有一圈,圈内为嘉禾两穗,穗中有直书的“贰百文”三字,圈上为“中华民国二年”,圈下为“四川造币厂造”,反面正中亦有珠圈,圈内为两面交叉的五色旗,圈上有英文TheBeputIleofchine,当二百文的版面比一百文大,这种二百文铜元,又称“双旗”铜元亦称大二百文铜元。
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由于川省银铜矿缺乏,加之辛亥革命以后军阀割据,致使中央政府《币制条例》关于铜币之原料比例、铜币面额的规定没有严格遵守,自光绪二十九年六月开铸,至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法币开始流通逐渐退出流通领域。
民国二年,添铸当一百和当二百文的铜币,前者规格与当五十相同,仅仅版面略大;后者则不同。
四川铜币,是晚清和北洋时期四川省地方政权铸造的货币。清光绪二十六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奏准在广东开铸圆形无孔铜币(铜元)。次年,清政府谕令沿江沿海各省准许仿造 。光绪二十七年,四川省在成都设四川铜元局,于二十九年六月开工铸造当五 、当十文面额 铜币,七月增铸当二十文铜币。
近日,众凯国际有幸征得四川铜币一组,该组钱币直径3.7厘米。钱币正面中央珠圈内有“四川铜币”四字,上下左右分列,其中心饰有芙蓉花纹。珠圈上缘书“军政府造”四字,下缘铸币值,左右饰以花星纹饰。此币保存完整,包浆自然纯正,是世间难得的精品,极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