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竹居图
《元倪瓒水竹居图》本名《水竹居图》,是中国元代倪瓒创作的国画作品。
设色绘江南初秋景物,远山起伏,远岫平林,山前溪水渚坡,坡上杂树五株,树后茅屋丛篁。
轴本是为好友高进道迁居而作,为好友想象着在此隐居,与琴诗为伴的理想生活。隐逸山林、不问世事的精神理想此图青绿设色绘江南初秋景色,是作者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倪瓒(1301年-1374年),字符镇,号云林、迂翁。无锡(今属江苏)人。世居无锡祗陀里,多乔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号。
家境富饶,曾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内藏经、史、子、集、佛经、道籍千余卷。擅山水、竹石、枯木等,与黄公望、吴镇、王蒙为“元四家”,是元代山水画成就的集中代表。
明代江南人以有无收藏他的画而分雅俗,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至今乃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水竹居图》是生平难得一见的设色山水,且用笔细密、景物设色描写繁密,与其中后期作品用笔精简、意境疏淡的风格大为不同。
画面近景是溪边的五株杂树,树后两间茅屋掩映在 几丛翠竹中,呼应着绵延起伏、林木丛生的远山。“一水两岸”,即由近坡、中水、远丘组成的“三段式”构图、所写物象、图上晋韵小楷长题及荒寒幽冷之意境则与之一脉相承。纵观整个画面弥散着幽静、清凉的气氛。画法谨严,运笔圆润浑厚,构图上,相比于后期的萧散,更为紧凑,也更趋于写实,略有董、巨遗法。
此幅传世名画的生成过程,即是它的欣赏、鉴藏的过程。
《元倪瓒水竹居图》右上自识[至正三年癸未岁八月望日,口(高)进道过余林下,为言僦居苏州城东,有水竹之胜,因想像图此,并赋诗其上云:僦得城东二亩居,水光竹色照琴书。晨起开轩惊宿鸟,诗成洗研没游鱼。倪瓒题]。
按至正三年癸款为公元一三四三年,作者时年四十三岁,左上另有元释良琦诗题。本幅、诗塘、裱边有文徵明、董其昌、弘历、梁诗正、董邦达、蒋溥等题跋七则,项子京等收藏鉴赏印四十六方。
此图于清乾隆时录入《石渠宝笈》,流传有绪。且乾隆于图上题诗:“疏林淡墨倪迂法,宝笈常收纪有诗。设色苍然宜水竹,雄浑笔合薄黄痴。乾隆御题。”下钤朱文方印“乾隆宸翰”、白文方印“几暇临池”。
元代山水画为中国山水画的又一个高峰,其创作更是在借鉴前人和同代人的基础上,抒发个人的真实感受,他们将诗、画、书、印结合起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不仅反映出元代绘画成熟后的典型面貌所能达到的时代高度,同时具有其他人不能取代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正是文人画家们于无为中有所作为,在不适应中求取自适,互相促进,多方探索,将民族传统绘画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促成了它的嬗变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