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教育行业有多火热,我们这里就不多强调了。有目共睹,从国际到国内,从国家政策到学校教育,为了培养和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能力,在快速发展的智能时代,老师和家长们谈到学生的教育,除了日常的k12课程外,话题最多就是创客、编程、人工智能这些名词,尤其是编程如今已成了高考科目,很多高等学府也在大力开设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课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训,也是从小开始。学龄前的乐高,学龄段的编程入门,学生们的素质教育越来越科技化。
好课程,没有好老师教, STEAM行业存隐患
STEAM火了!火在机器人,火在编程。机器人为骨,编程为魂。二者作为STEAM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二者相辅相成,在锻炼学生动手建构机器人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业火热背后, 往往隐藏着不易察觉却又真实存在的“隐痛”。在STEAM教育行业,首当其冲的就是师资缺乏。
低年龄段老师集中,高年龄段老师缺少。就拿乐高机器人来说,乐高机器人小年龄段的课程可以说是机器人行业兴起的“功臣”。行业初期,借着乐高的高知名度和科学完善的系列课程,孩子喜欢又能学到知识,家长也放心,学龄前的课程对老师要求也不高,入门门槛低。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对课程和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慢慢地,小年龄段市场饱和,课程进阶的市场呼声越来越高,机器人的课程越往上越难教,更让机构为难的是,许多小年龄段的教师,大多为文科生,大年龄段的理工科知识,教起来就很费劲。
缺少老师的好课程普及较难。没有能授课的老师,再好的课程也只能被束之高阁,更何况STEAM行业的“特性”——课程保护。这样导致一些机构集中了很多的人力物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开发的课程,最后也只能是内部消化,无法普及和推广。
培训体系的不完善,让老师教学知识构建有缺憾。许多做加盟的品牌机构,大多也都是以自身研发课程为核心,通过对老师简短的培训,然后上岗授课。这其中由于培训时间短,老师接受程度有限,对于许多新从事这个行业的老师来说,更是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这也是由于行业师资缺乏的“迫不得已”。这类培训带来的后果,就是许多老师即使上岗,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自我摸索,而对于上升的高阶课程,仅靠自己摸索就举步维艰了,只有通过再次培训,才能从经验丰富的讲师那边学习新的知识和授课技巧。
机构间的“恶性竞争”,导致行业师资发展“畸形”发展
“大风起兮云风场”,STEAM行业风起云涌,线下机构越来越多,在师资方面一直是“供小于求”,老师需求与储备大不成比例,就这直接导致了机构间的“抢师大战”,即使是互挖墙角也在所不惜。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老师“水涨船高”,但师资水平和质量却也令人堪忧。
行业初期,机构林立,师资匮乏,教师门槛普遍放低,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人才大战直接导致STEAM老师工资普遍高于市场价格,望”高薪“跳槽的现状让机构老师更换频繁,家长和学生体验感不好,从来带来”续费难“的行业痛点;
师资紧俏,为了保证授课的稳定性,机构对老师的定位偏固定化,导致许多老师整年下来,只教一门课程或一个年龄段课程,成长空间不大;
编程类课程,由于是最近几两年开始大规模普及,专业老师并不多,面对市场需求,不少教育机构从科研类的公司挖人才过来开发课程,他们是技术精英,但对教育不懂,所以做出来的教案非常专业,一般老师教不了,师资培训也没有针对性,更别提有效的授课模式了。
缺少“主心骨”的机构需要一个好的背书
有了好课程,有了好老师,机构招生还需要有公信力,公信力除了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口碑外,还要有强大的背书,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所以就有很多机构经常与国内外的知名高校和行业专家协会合作,门前挂满了“科创基地”、“实践基地”等各种铜牌。机构老师也经常参加一些行业的专业性培训,增强机构和老师的公信力,这样在招生转化与续费时就有很大的帮助。
尤其是新开机构,在招生竞争激烈的现状下,强大的背书会给他们强有力的支撑,成为机构“主心骨”,大大增强机构和老师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再加上老师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提升,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受益,让家长满意。
行业痛点的解决方案
行业痛点,历历在目,由于缺少有效的解决方案,机构虽然明了问题所在,但也只能是维持现状,力争改进。但若没有实质性的动作,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从实际问题出发,好课程,好老师缺一不可,加上强有力的背书,机构才能够越做越好,规模越来越大,事业蒸蒸日上。
关注公众号叨叨主,了解更多教育观点。找教育加盟项目,欢迎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