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拥有了创造的力量。在雨中载歌载舞“Sing in the rain”,或是在瑟堡的雨中举起鲜艳的花伞,总有人爱书写雨滴背后的故事。而这一次,你无须撑伞,亦不用披雨衣,收拾起被雨淋湿的心情,来神秘的雨屋中尽情漫步吧!科普一下:"雨屋"是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生态主题展览的一部分,设在馆中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昏暗房间里。屋内,大雨持续不断,但是屋中的雨和屋外的雨却完全不同,因为不管人走到哪里,都不会被淋湿,就好像是雨在躲着人一样。这个创意的设计团队名为兰登国际,历时三年设计开发了这套不可思议的系统。兰登国际没有详细解释该系统的工作原理,但透露这个设计的成功是得益于隐藏在房间里的无数3D镜头。3D镜头会监测游客的实时运动情况并及时地上传给控制系统,系统再控制雨水避开游客。
是融合浪漫与超现实的“盗雨空间”,观众将会体验到一场不被淋湿的倾盆大雨。为确保每一位观众都能进行**的“超现实”互动体验,兰登为余徳耀美术馆量身定制了150平米的全球较大的《雨屋》装置作品,观众“接触”雨屋的时间也因此增加至10分钟。为保障较佳观展体验,单场人数仅限20人,与《雨屋》进行“第三类接触”。除此之外,《雨屋》开设观摩空间,让没能亲身体验的观众能近距离观看,与《雨屋》进行不限时长的“第二类接触”。通过艺术来感知生态变化,感受有生命与无生命间的每一处微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