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令牌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到了公元前五—六世纪又曾烧造珐琅器;直到公元六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十—十三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在十二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中原,并被中国人民发扬光大,是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丝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是一种铜和珐琅相结合的工艺品,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因为从明景泰年间开始盛行,当时釉色又以蓝色居多,故名景泰蓝。明清时期,因景泰蓝典雅华丽,大量地被运用在皇宫中的器具上。景泰蓝的作法系将扁细的铜丝或金银丝掐成精巧的花纹,嵌粘在铜胎上,再充填各种不同颜色的法琅釉料,然后经四、五次反复高火烧结,最后磨光、镀金而成。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掐丝珐琅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集历史、文化、艺术与独特的传统工艺于一身,古朴典雅,精美华贵,是昔日专供皇室享用的御用品,曾被国人视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而倍受推崇,并引以自豪,成为国宝“京”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