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中国四大名玉”之一(其三为陕西蓝田玉、辽宁岫玉和河南独山玉)。传统狭义范畴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子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的和田玉指软玉(真玉)。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命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中国把透闪石成份占98%以上的石头都命名为和田玉,都在国标范围内nbsp;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以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rdqunbsp;
和田玉中的名品,是珍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西汉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其质地为新疆和田羊脂玉,是迄今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nbsp; 。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中国印”,也是采用新疆和田玉作为材料nbsp;
和田玉属镁质大理岩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交代而形成的变质岩,内含透闪石、角闪石、阳起石等多矿物集合体,化学成分是含水的钙镁硅酸盐,化学式为Ca2(Mg,Fe2+)5[SH)2,密度为2.95—3.17,摩氏硬度在6.0—6.5之间。 [19]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和田玉是按产地来划分还是按矿物成分来划分存在很大争议,2013年12月17日和2014年1月,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和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GSB《和田玉实物标准样品》,正式确定——“和田玉实物样品国家标准不论产地,一律按其矿物成分来界定。” [2] nbsp;
TA说
矿物组成
和田玉属透闪石玉石,透闪石属闪石族矿物中的钙质闪石亚族,是透闪石铁阳起石系列矿物中的一员,其化学式为:Ca2(Mg,Fe2+)5[SH)2,镁和铁间可呈完全类质同象代替。
在该系列矿物中,(Ca+Na)B≥1.34,NaB<0.67;(Na+K)A<0.5,Si≥7.50。根据国际矿物协会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批准角闪石族分会的尼克(B.E.Leake)“角闪石族命名方案”,透闪石与阳起石的划分按照单位分子中镁和铁的占位比率不同予以命名:玉辟邪——咸阳博物馆
Mg/(Mg+Fe2+)=0.90—1.00,称为透闪石
Mg/(Mg+Fe2+)=0.50—0.90,称为阳起石
Mg/(Mg+Fe2+)=0.00—0.50,称为铁阳起石nbsp;
此外,当Si<7.50至Si≥7.25时被称为透闪石质角闪石、阳起石质角闪石和铁闪石质角闪石 [24] 。另外,透闪石铁阳起石矿物中,还会有少量铝(Al)替代Mg、Fe。 [19]
和田玉在矿物组成的特点主要是:
(1)透闪石矿物在95%以上
其中白玉为99%,青白玉为98%,青玉为97%(95—99%),在同类透闪石玉中和田玉透闪石含量较高。
(2)杂质矿物极少
一般为1%—3%,多在1%左右,有透辉石、绿帘石、斜黝帘石、镁橄榄石、粗晶状透闪石、白云石、石英、磁铁矿、黄铁矿、镁铁尖晶石、磷灰石等,没有阳起石,与产于超镁铁岩中的透闪石玉不同。
(3)矿物粒度极细
为显微晶质和隐晶质,透闪石矿物在偏光显微镜下为纤维状、针状、叶片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为长柱状、短柱状、纤维状。据部分样品测定,在电子显微镜下粒度为:短柱状为0.0046毫米×0.0013毫米、0.0063毫米×0.0036毫米,长宽比为2:1或3:1;长柱状为0.01毫米×0.0028毫米、0.004毫米×0.0008毫米、0.012毫米×0.0012毫米,长宽比为3:1或纤维状为0.0004毫米×毫米、0.0021毫米×毫米,长宽比为20:1或30:1。粒度之细在同类透闪石玉中少有。晶胞参数为:a0=0.985—0.987纳米,b0=1.800—1.805纳米,c0=0.531—0.532纳米,U=105.03°&mdashdegnbsp;
(4)结构以毛毡状为典型
粒度均匀,交织成毡毯一般。这是质地细腻致密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结构在其他玉石中少有。 [26]
化学成分
透闪石是含水的钙铁镁质硅酸盐,由于和田玉矿物基本由透闪石组成,因此其主要化学成分接近透闪石的理论值含量:SmdashMgmdashCamdash透闪石理论值分别为SMgCa且白玉更接近理论值,次要成分含量少)。鎏金银托盘双耳玉杯——北京定陵博物馆
一般说来,FeO小于2%,Fe2O3小于1%,Na2O和K2O均小于0.3%,Al2O3小于2%,H2O小于2%,其中FeO含量随白玉到青玉而增加。平均值:白玉为0.72%。青玉为1.94%。
和田玉与镁铁超镁铁岩中的透闪石玉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