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领先心理咨询——青春期孩子叛逆、自闭心理咨询
教育孩子的话,再有道理也不要说第3遍
河南领先青少年心理疏导权威专家:每位父母都是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想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未来的路走得更加平坦、顺畅。但孩子终究是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他们总要学会承担后果,面对未知的世界。
一、不停的讲道理,就是唠叨
很多父母之所以喜欢讲道理,其实是担心孩子。不善于表达的他们对孩子关心融入到每一句话语里。可是道理讲多了也就变成了唠叨,传递给孩子也只剩下焦虑。孩子听在心里,父母不断重复的道理也就成了变相的指责和批评,没有考虑到自己的感受和面子。时间长了,就会激发孩子的防御心理,一听到父母开始讲话就条件反射性排斥,甚至滋生厌烦。
二、过度唠叨,是件双输的事情
语言本来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方式,可到了父母这里,过度唠叨就让这种交流就变成了单向。父母一味地自说自话,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感受,更没有情感上的交流。而孩子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然后逐渐变成抗拒,情绪逆反。长期以往下来,原本的大道理不仅没有听进去,还是孩子和父母离了心,亲子关系日益紧张起来。这种无效沟通的状态,会让父母和孩子陷入双输局面。
1、造成孩子心理惰性
同样的话说太多次,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父母的教育权威感也会随着流失。这让孩子依赖的心理,也会让爸妈们感到挫败;
2、损伤亲子关系
唠叨是责怪和命令的不停重复,对孩子来说是种精神上的持续疲劳轰炸。
3、导致孩子情绪逆反
长期的反复的语言,让孩子主动选择模糊听觉,甚至会对其中的有效信息一起屏蔽。他们看起来明明在听,却没一个字走心,长此以往练就应付的本领。当孩子对父母建立起防火墙的时候,也很容易把我们要传递的爱和关怀一并拒绝。
三、以“声”作责,不如以身作则
父母的教育是通过更多年的经验进行总结,可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如成年人来得成熟。他们的世界还很简单也很直接,无法分清道理背后蕴含的深意。如果当下,父母想要通过讲道理,来强行改变孩子的想法,只会加剧孩子内心的抗拒。所以好的方式不是以“声”作责,而应当是以身作则。
比道理更管用的是,让孩子承担后果父母讲得再多,不如让孩子去切身感受,这力量远比冷冰冰的讲道理大得多。
如果您在亲子关系,家庭婚姻,两性关系,青少年心理,个体心理(抑郁、焦虑……)等方面有困惑,可以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河南领先心理咨询中心会为您匹配适合您的权威专家帮助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改编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