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唾液色牢度是指纺织品在人工模拟唾液的作用下颜色的保持程度,和汗渍、水渍色牢度类似,都是评估染料在特定溶液中的牢度。由于婴幼儿喜欢吮吸、咀嚼衣物,受人类唾液中的蛋白酶等的生化作用,唾液会促进染料分解,从而可能将染料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口腔摄入婴儿体内,对婴幼儿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唾液色牢度其实是针对婴幼服装特别加做的色牢度测试项目。
正常唾液无色、无味、近于中性,PH值为6.0~7.9之间,平均6.75。主要成分是水,约占99.4%,其余是无机物约占0.2%,有机物约占0.4%。唾液中的主要有机物为粘蛋白、球蛋白、尿酸、唾液淀粉酶、溶菌酶、麦芽糖酶。主要无机物为钾、钠、钙氯化物,碳酸氢盐,无机磷酸盐,镁、硫酸盐、氰酸盐、碘化物、氟化物。
目前国际上并无统一的耐唾液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是德国的DIN《普通用品的色牢度测定 第一部分:人工唾液测试》 和中国的GB/T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唾液色牢度》。
中德耐唾液色牢度测试标准的对比
德国标准DIN是由DIN更新、拆分为DIN耐人工唾液色牢度测试)和DIN(耐人工汗液色牢度测试)而来。我国的GB/T也是参照德国DIN标准制定,人工唾液使用DIN中的溶液2的配方,但测试步骤沿用了耐汗渍色牢度测试的技术条件。比较德国和中国的耐唾液色牢度测试方法可以发现,俩者在方法原理、技术条件和步骤上并不一致,因而分别采用德国标准和中国标准所得得的测试结果并无可比性。
最初的DIN要求将俩条规定的滤纸分别用溶液1和溶液2浸透,用透明胶带将浸湿的滤纸紧贴在试样上,并放入底部装有蒸馏水的干燥器中,不与水接触,然后将装有试样的干燥器在规定温度下(400C)保持2H,之后将滤纸与试样分离并干燥,检查滤纸是否沾色,给出的测试结果只有“对唾液和汗渍坚牢”、“对唾液和汗渍不坚牢”俩种。其中,只要有一条滤纸沾色,结果就是“对唾液和汗渍不坚牢”。这些标准并未明确告知溶液1和溶液2哪个是人工唾液,哪个是人工汗液,而且不管是溶液1的测试结果有沾色还是溶液2的测试结果有沾色,都被表示为“对唾液和汗渍不坚牢”。
DIN是DIN被拆分后专门针对耐唾液色牢度测试的,测试的原理和试验步骤与旧版的标准基本一致,但在人工唾液的配方和试验温度这俩个重要的试验条件上作了重大调整。其中,人工唾液的配方与原来的溶液1和溶液2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其最终的PH被要求用1%的HCL调节至6.8±0.1。试验温度也从40±20C调整到与人体实际温度更一致的37±20C。在测试结果的评价和表示方面,沾色用灰色样卡被规定用来对测试结果进行评级,而不再是仅有“对唾液和汗渍坚牢”或“对唾液和汗渍不坚牢”俩种选项。以灰色样卡评级的结果表示方法更符合色牢度测试中的传统习惯。
GB/T的测试原理则是除了将试液改为采用DIN中的溶液2作为人工唾液之外,其他的步骤与技术条件与纺织品耐汗渍色牢度的测试基本一致。即将测试样品与规定的贴衬织物贴合在一起,用人工唾液浸透后去除多余溶液,将组合样品置于2块平板之间并施加规定压力,在规定温度下保持4H,然后将试样和贴衬织物分别干燥,用变色灰卡和沾色灰卡分别评定试样的色变级数和贴衬织物的沾色级数。
测试结果的影响因素
含湿率:由于德国标准对浸渍的时间和浴比并没有规定,所以滤纸含湿率在实际操作时变化比较大,会对测试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含湿率越高,样品吸收的测试液就越多,样品表面的染料分子在人工唾液的作用下,被溶解、剥离并转移到滤纸上的染料就越多,测试结果就越差。
PH值:德国标准中测试液的PH值接近中性,而中国标准的测试液PH值呈现较强的酸性,在其他测试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德国唾液配方测试的结果要普遍比采用中国唾液配方测试的结果差0.5-1.5级,特别是对用非分散染料染色的样品的影响更显著。
测试时间:德国标准的测试时间是2小时,而中国标准的测试时间是4小时,在其他测试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测试时间越长,色牢度越差,在规定条件下放置4小时的多纤维贴布的沾色要普遍比放置2小时的差0.5级。
染料类别:不同样品材料由于采用不同的染料和染色工艺,耐唾液色牢度也显示出较大的差异,相对而言,采用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色,涤纶材料的色牢度在非有机溶液的环境下都比较理想,因此试验条件的变化对涤纶材料耐唾液色牢度的影响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