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一线还是二线城市在进行综合体景观设计过程中,会融入当地本土文化及民族文化。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以凸显城市历史人文和典型地域特点。将民族元素应用到城市综合体设计景观中,不仅能够让民族元素焕发生要,更让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的现代化与民族化融合。
民族元素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财富,本文首先从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厘定入手,从多种设计手法探讨了民族元素在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目的在于完善当前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应用民族素养的思路和表达,丰富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的题材和内涵。
1、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中民族元素的厘定
民族元素这一概念在诸多学科中有不同的定义和范畴,在艺术学学科中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的视角下民族元素从宏观上说,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设计风格、设计元素的中华民族元素,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信仰。从微观上说,民族元素是指以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以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形象化表现,代表着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等。从这两个方面去审视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民族元素的应用一方面是指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则是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现代化展现。
2、民族元素在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应用手法
民族元素在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是原原本本的将民族元素的复制、再现,而是对民族元素进行筛选、提炼、转换,将民族元素的内涵和历史沉淀进行再造,设计出形式上与立意上“信、达、雅”的符合现代审美与城市精神契合的“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创造性城市综合体景观。
(1)、引借手法
引借是民族元素应用最直接的方式,利用民族元素中的符号化、图腾式的造型艺术形式,根据设计场地的风格、文化背景、景观设施功能等各方面的因素,引用到城市综合体景观中,使之与城市空间融合,从而赋予其空间特定的文化和内涵。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除了将民族元素直接应用之外,还需要将民族元素中的一些符号、图示进行现代形式感的抽象与变形,使之与现代城市综合体景观相结合。
例如长江流域中游的楚文化,就是在汉族文化的主体上结合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在楚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常见火纹饰与“九头鸟”造型,历经千百年,已经成为楚人的信仰与标识符号。这种典型的楚元素在武汉、荆州的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中常见。
(2)、转化手法
转化是近年来城市综合体景观建设、设计的新形态。这种手法一改传统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从零开始的局面,将原有的建筑、小品等景观进行再利用。对于民族元素的转化而言,是将传统民族元素聚集场所、民族建筑、街巷等进行改造转化,使之能够与城市现代气息相适应,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而获得再生。例如湖北武汉的楚河汉街景观项目,其在武汉原有的水系为依托,将西楚霸王的故事惯于其中,又将楚文化中“知音”、“屈原”等代表民族元素凸显,将城市综合体景观成为城市明珠。
(3)、夸张手法
夸张手法是将民族元素的表象在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中进行夸大、变形。其是将民族元素包括材料、展现方式、尺度、色彩等进行夸张展现,突出民族元素和民族艺术感染力。
例如陕西西安大雁塔广场中的秦腔脸谱。秦腔是陕西传统地方戏曲,在西北地区汉族、回族中有很强的生命力。此脸谱墙以书法的形式雕刻各角色说明,夸张了民族角色脸谱在人们心中的尺度,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感。
(4)、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的融入包括了移植、对比、拼贴、重复等,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与民族元素融合中利用多种方法,虽然在表面上显得模糊和混乱,但视觉冲击是强烈的、夸张的、新奇的。
通过这些方法将民族元素的特征与现代设计思维组合,并再次提炼和创造,达到将民族元素创新使用的目的,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的一种记忆,保持民族文化的延续性。
例如湖南长沙市的城市综合体景观“月亮粑粑”,通过湖南地区的民谣《月亮粑粑》,让湖南地区多元民族语言、习俗展现出来。用雕塑小品的形式让民族元素中的音乐、情怀进行表达,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空间。
在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上,现代化、民族化与城市性格的结合是未来城市景观发展的趋势。在民族元素式微的当下,重视民族元素中的“形与神”,将其用现代审美形式展示,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思路和切入点,令城市综合体景观形式多样,更富神韵,同时也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