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法与灸法的区别研究
针法介绍
民间医学的一种疗法,除传统的针灸方法以外,更多的是用针挑法、放血法以及将药物做成艾卷,按穴针之。如清代张廉《麻疹阐注》记载“凡遇闷痧,分其顶心细看,有红筋、红瘰,挑破即出”。又如民间流传治小儿疳积,可针挑四缝穴。针疗是利用金属对穴位进行刺激,以疏通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治疗的目的和方法。《串雅外编》介绍治疗昏厥,用银簪刺舌下两旁的血管,谓血出即活。又有所谓的阴症散毒针、消癖神火针、百发神针等,均属艾灸法。
灸疗介绍
灸疗是利用艾绒在燃烧过程中,产生艾火的穿透力和辐射作用对穴位产生温热刺激,不仅可疏通经络,改善局部微循环,而且由于艾叶中有独特的化学成份,在薰灼经络腧穴中,通过药物渗透“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治百病”。同时,增加局部营养和能量,消除代谢产物,调节体液,增强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具有极高的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功能。其方法简便,操作安全,没有“怕针及疼痛”之弊,消除了患者因针疗造成的晕针,折针和取穴不当引起的针疗后遗症及针疗的危险。
因此,古人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之说;充分说明了灸疗的特殊作用及在保健方面的重要性。
针法与灸法的区别
1、针灸疗法如果穴位把握不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
如果针消毒不好的话还可能会交叉感染,而艾灸则不是,属于外部自然疗法,没有副作用。在民间流传着“多年顽疾,艾灸除之”的说法,意思是对艾灸对治疗陈旧性顽疾有出乎意料的效果。《外台秘要》十四卷中记载:“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针,药,汤,散皆所不及者,艾为要。”所谓“针所不为,艾之所宜”所讲的便是其中的道理。
针灸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刺激人体穴位,会使人产生刺痛感,而艾灸疗法则是靠点燃的艾柱或艾条在人体相应穴位薰灼灸烤,加上其本身的药理作用,会使人产生畅快轻松之感,因此,建议一些害怕刺痛者可选择艾灸疗法。
针灸之法主泻,艾灸之法主补,长期进行灸疗可起到固本正阳,去病养生,扶正祛邪,延年益寿的功效,非常适合寒性体质壮阳养生,夏季正是艾灸养生的佳时期。
2、针疗与灸疗的基本手法
进针后为了获得针感必须施行的针刺手法,习惯称之为行针。
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也是各种针刺补泻手法的基础。主要有捻转法和提插法两种。
捻转法
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来回旋转捻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的捻转幅度和速度相等,均匀用力,反复进行。捻转的幅度和频率可根据治疗要求来决定。这种行针手法称之为捻转法。一般捻转幅度大、频率高、刺激量大,适于实证、急性病;捻转幅度小、频率低、刺激量小,适于虚证、慢性病。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左右。
提插法
针尖进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和食指夹持针柄,将针上提和下插的连续动作。
针由腧穴浅层向下深入,称为插针;由腧穴深层向上浅出,称为提针。这种纵向的行针手法,称之为提插法。插针和提针的幅度、速度相等,均匀用力,反复交替。提插的幅度和频率也可根据治疗要求来决定,但不宜过大或过快。一般情况之下,提插手法在得气点左右进行,在复合手法中则可以离开第一次的得气点,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提插。在临床上,捻转法和提插法可结合应用。
灸疗的基本手法
温针灸
温针灸是与针刺和白山蓟灸结合使用的一种灸疗。适用于施灸不达深度或既需要留针又必须施灸的疾病。
操作方法:将银针刺入所选穴位适当的深度,将白山蓟灸注悬于针柄上点燃,直到灸炷燃完为止。使热温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火把灸
将棉花揉成圆球状,大小根据施术部位的面积而定,把棉球蘸于芝麻油点燃后,直接置于病痛部位。当患者感觉灼痛时,换棉球再灸,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