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新课改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新课程的结构有了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课程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一是学科领域的综合化;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3)适当减少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将10%一12%的课时量给予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并行的类型结构。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
(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
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
(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
(2)开辟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
(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
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教学活动设计要求
(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
(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主流的其设计思想主要是以行为主义作为基础的。
研究性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