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景德镇地区生产的青花瓷的胎质洁净纯白,采用瓷土和高岭土两者结合的二元次配方,比例大约为25%的高岭土+75%的瓷土,混合后胎土中的氧化铝明显增加,同时也改良了胎土的玻化程度,提高了透明油的成熟温度。高岭土的特点是细白,耐火度高,可塑性差,而瓷土的特点是熔点低,玻化温度也低,烧结后,透光度好。采用二元配方的青花瓷胎骨更加坚实,不易变形。比重相对增加,同样大小的器物,比宋瓷要重一些,表面也没有宋瓷那样薄而工整,在胎骨的胎面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因为胎厚,所以不透光。由于胎土淘洗不如明代和清代细致,我们在元青花的底足能看到沙眼、刷痕和铁锈斑点。由于含铁量高,口沿、底足或者缩釉露胎处,常伴有火石红斑,俗称火石红和黄衣子。但是,从实物中我们可以看出官用青花瓷的底胎细腻洁白,有的只是微微泛黄,而民用瓷的皮色则是橙红色,这说明官用青花瓷胎土淘洗更加精细,胎土优于民用,胎土中的铁含量较少
河南电视台鉴宝栏目组海选鉴宝报名处,请联系曹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