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崖石刻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阶段与佛家在西藏的发展大体一致, 中国摩崖石刻佛教雕塑艺术分为前弘扬期与发展信仰期,两个阶段。摩崖石刻佛教艺术雕塑主要分为:文化雕塑,佛像雕塑,故事雕塑等类型。中国摩崖石刻佛教雕塑艺术体现了佛家文化的宗教性、独特的审美特点与审美观念。
1.摩崖石刻佛传、佛经故事
摩崖石刻在佛教雕塑艺术中主要是通过佛的“十二事业”来加以表现的。摩崖石刻的“十二事业”是描写释迦牟尼一生的十二事迹,如率天下降、入胎、诞生、学书习定、婚配赛艺、离俗出家、苦行、誓得大菩提、降魔、成佛、示涅 等场景,即所谓的“佛本生故事”。这些摩崖石刻雕塑生动地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经历,吸引了大量信徒,坚定他们的向佛之心。此类故事几乎在摩崖石刻佛像雕塑的每一座山都能见到。如苏氏山水(山月园)设计施工的(梅州客天下)的观音文化墙, 整个景观带以观音文化为主,设计源泉来源于三十三观音菩萨。这三十三种观音化身能应一切众生的愿望,把他们从各种苦难危急中解救出来佛经故事。佛经故事主要根据佛经绘制,如著名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情节都被浓缩后融入了摩崖石刻雕塑作品当中。
2.佛像雕塑
摩崖石刻雕塑根据时代、地区、人文的变化而变化。摩崖石刻演变至今已形成人性化特点,例如:刚刚提到的苏氏山水(山月园)的(梅州客天下)摩崖石刻观音文化墙。所雕刻的摩崖石刻菩萨,被塑造成具有人情味和鲜明性格特征的活生生人的形象,许多人们耳闻目睹的事件在摩崖石刻中得以体现,人们祈求的愿望找得到对应的对象。原本冷冰冰是石头,之所以雕刻后会给人有血有肉的感觉,是因为雕刻艺术有它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苏氏山水(山月园)用动态的线条表现了人物的冷暖悲喜,同时,借助想象和夸张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苏氏山水(山月园)特色创作手法在(梅州客天下)观音风情墙中体现得淋淋尽致,观音造型已经完全从僵硬的姿态中解放出来;由严肃的表情转变为面带笑容的颜面,从天上来到了人间。摩崖石刻菩萨的形象的变化,是脸庞以从丰硕变为清秀,双肩瘦削,体态婀娜,身体的裸露部分减少,衣饰已经全部汉化。林林总总的摩崖石刻雕塑被设计施工者苏氏山水(山月园)打造得与周围一山一水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借景发挥,山峦溪泉,摩崖石刻佛像雕塑皆在苏氏山水(山月园)的构思之中融为一体。这是自然美与人工摩崖石刻艺术相完美的结合。
3.经文和咒语
摩崖石刻佛教雕塑艺术经常有经文和咒语镶嵌其间。古代的雕刻工作者对密教经典非常崇拜,反映在雕塑艺术上,六字真言和一些咒语就成为摩崖石刻佛教雕塑艺术的常见题材。经文和咒语等在摩崖石刻、玛尼石和木刻里,更是比比皆是。另外在色彩上,摩崖石刻雕塑艺术也呈现着佛教在色彩方面的特殊审美情怀。其中摩崖石刻雕塑的人们对色彩的理解和运行是建立在对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习惯和对宗教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摩崖石刻艺术常用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白、蓝、黑、绿等。其颜料大致是石青、石绿、土黄、土红、朱砂、金粉、赭石、木炭粉等矿物颜料和植物颜料。金碧辉煌的艳丽色彩与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光影交合。加之摩崖石刻人物在造型、动态上的生动感人和巨大的震撼力,摩崖石刻整体呈现出的艺术水平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摩崖石刻雕塑艺术体现出佛教文化独有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观念,一个民族的深远历史与厚重的文明及其独特的情感气质都丰富地展现在摩崖石刻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