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教师
学术论文发表
职称评审
《新课程研究》
130页码杂志征稿
新课程研究
New Curriculum Research
基本信息
曾用刊名: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902;新课程研究(上旬刊);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教育研究与实验(新课程研究)
主办单位: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
出版周期:旬刊
ISSN:1671-0568
CN:42-1778/G4
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
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邮发代号:38-345
创刊时间:2004
出版信息
专辑名称:社会科学II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出版文献量:14295 篇
总XIA载次数:1169112 次
总被引次数:19210 次
栏目浏览
教法新探
教学微观
学科实践
工作探赜
课题研究
课程建设
教研干线
名师论道
学前教育
教育广角
学法指导
德育论衡
专题研讨
新媒体应用
名优特色
理论前沿
观察思考
特别关注
教学设计
专题策划
稿件要求
作者来稿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投稿信箱:
注:投稿到邮箱之后,请加编辑QQ(刘编辑)进行沟通发表事宜。或者直接加编辑工作QQ,进行沟通咨询论文投稿发表事宜,更便捷,更快速,审稿时间1-3天,成功率高,让您的文章快速刊登发表!
2、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新课程研究》+作者姓名+投稿
3、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内容详实、语言精练。稿件应未公开发表过,并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和《著作权法》有关规定。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论文、国家及省部级获奖项目论文优先录用。
4、论文基本要素齐全,文章3500~10000字符为宜,来稿请使用word排版,文中图表须清晰;图文并茂,每篇文稿(含图表)一般不超过10000字符。来稿包括:题名(中、英文),作者姓名、单位(中、英文),中文摘要100~300字及对应英文摘要,关键词(中、英文)3~5个,中图分类号,文章标志码、正文,参考文献。并在首页地脚处注明资助基金(编号)、第1作者出生年、性别、职称、学位、主要研究方向。
5、图表要求:文中配图需精选,具有代表性、说服力,图注完整,电脑绘制的效果图、数码相机拍摄的照片分辨率在350dpi左右,图像尺寸大于230mm×300mm;重点图片的尺寸应满足大幅面使用需要;相机拍摄的照片应影像清晰、冲印精良,照片表面无明显划痕;正片、负片均可。工程图和线条图尽量提供高清彩色原图,稿件中的插图一律用CAD软件绘制,插图及照片均应与文章中的内容相对应,并注明图、表名称。采用gif或eps格式保存,原图(注明作者,图序与图题)。文中表格有表头,并在文中有所说明。
6、参考文献:引文务必准确,参考文献表中列出的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并且在文章中直接引用的文献;按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标注制著录。顺序编码标注制是按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文献的著者或成果叙述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号标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号,在参考文献表中按此序号依次著录。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为l~3位时应全部列出,多于3位时只写前3位,后面加“,等”即可;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顺序要规范。
7、注释:解释题名、作者及某些内容,均可使用注释。能在文章内用括号注释的,尽量不单独列出;不随文列出的注释,标注符号应注在需要注释的词、词组或语句的右上角,并于文后依次列出。
8、正文一级标题序号为1,二级标题为1.1,三级标题为1.1.1,……,均靠左侧顶格书写。无标题的分段用(1)、(2)、(3)、……编号,前空2格。来稿中所有单位用国家统一的法定计量单位名称,如面积用hm2、m2等;质量用t、kg、mg等;长度用mm、m、km等,表示浓度的ppm一律用mg/kg或mg/L;能量用kJ或J。所有单位一律用英文。
9、所投稿件须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勿一稿多投。编辑部有权对录用稿件作适当文字删改。其他约定请作者严格遵守国家及行业的有关保密规定,稿件刊出后文责自负。文稿中摘引他人成果,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录用与版权
审定与出版本刊实行三级审稿制,即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评审和主编/总编终审。收到投稿后,编辑部将通过电子邮件告知作者稿件是否录用。若录用,编辑部将及时反馈作者返修意见;若不录用,编辑部会直接告知作者。
来稿无论被录用与否概不退回,请作者留好备稿,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一经本刊刊出,即表明本刊编辑部拥有作者论文的使用权。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及汇编文丛等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
往期收录文章
西南联大工学院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启示 叶彬;王红鑫;6-9
英国伯明翰大学学术评议会的组织运行研究 游璇;10-13
美国学前STEAM课程案例分析及启示 杨静;14-15
课程思政改革的多维透视 宋洁;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