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管采用的是SUS304,管径38,根据设备厂家介绍,他们的同款产品在其他企业基本都能用到2-3年,但在这家企业却只能用5个月左右。同样的工艺,同样的设备,为何使用寿命有如此大的差别?
从成分分析表中,可以看到脱硝液中含有少量的氯离子,0.072g/kg,氯离子含量虽然不高,但众所周知,氯离子的穿孔腐蚀也是非常历害的,初步判定换热管肯定存在氯离子穿孔腐蚀的现象。
从现场照片可以清楚的看到,换热管上出现大量的小孔腐蚀现象,这些穿孔正是氯离子腐蚀的典型特征,从而确证了前面的初步判断。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里面有一条裂纹,先想到的应力开裂。通常应力腐蚀开裂通常出现在焊缝这些应力集中的区域,为什么会出现在换热管的中间部位?引起换热管开裂的诱因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现场照片。
从大量的溶液结晶物可以判断,溶液中存在较高的盐分,换热管表面也应该出现结垢现象。一旦形成结垢,那么垢下腐蚀就不可忽视。
垢下腐蚀(Under-deposit Corrosion)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局部腐蚀现象。因为结垢层通常是不均匀、不连续的状态,导致金属表面电化学不均匀,很容易发生电化学反应。同时,垢下介质成分与流体介质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别,也可引起浓差反应。结垢后流体中的氯离子、镁离子等介质在垢下进行富集,加速了垢下腐蚀的过程。
在垢下腐蚀的这些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铁为阴极被溶解。
Fe2++2H2O=Fe(OH)2+2H+
电化学反应的结果使垢下介质中的PH值进一步降低。在垢下的酸性条件下,氢离子与铁可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具有高渗透性的氢原子,引起氢鼓包,进而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开裂现象。
从以上分析表明,垢下腐蚀存在多种腐蚀机理,如电化学腐蚀、浓差腐蚀、氧化还原腐蚀、晶间腐蚀以及氢鼓包。多种腐蚀机理相互促进,加快了腐蚀的过程。
为什么在没有结垢的地方也会发生开裂的现象?其诱因又是什么呢?
设备使用温度为150℃,在此温度下,溶液中的铵根离子会分解为氨,加快了换热管表面水膜的氧化腐蚀的过程,也就是电化学腐蚀过程。
因为,在金属表面存在存在双电荷平衡结构,
Fe=Fe2++2e
而水膜中的氨水解释放出氢氧根离子,与亚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亚铁沉淀物在水流作用下被带走,双电荷平衡结构遭到破坏,反应朝右进行,更多的铁被电离,加速腐蚀的进程。
同时,露出的铁与碳形成微电极,铁为阴极,碳为阳极,而水膜为电解质溶液,具备了晶间电化学反应的形成条件,晶间腐蚀开始进行。晶间腐蚀形成后,不断向纵深发展,导致铁热管的机械强度下降,在应力作用下形成开裂现象。
至此,腐蚀因素基本分析完成,简单的说主要存在氯离子引起的穿孔腐蚀、电解质促进的晶间腐蚀、垢下腐蚀及氢鼓泡等多种腐蚀机理,这几种腐蚀机理又相互促进,加速了腐蚀过程,成为应力开裂的诱因。
分析了腐蚀机理,接来下就是防腐涂料选型了。针对这种换热管腐蚀工况,志盛威华唐工建议采用ZS-722导热防腐涂料进行防腐。ZS-722导热防腐涂料是以硅酮改性树脂为成膜物,碳化硅、氮化硼、碳化铝、石墨碳管、三聚磷酸铝等为填料经高温研磨而制成。涂层构造成了一个导热结构内部网,导热系数为20W/m.k,耐温750℃,化学性质稳定,硬度4H,耐磨耐酸碱,使用寿命长。通常用于换热管、换热片、导热管、裂解管、发热器、散热片等换热设备的防腐。
涂膜性能
项目 |
测试标准 |
性能参数 |
容器中状态 |
GB/T6753.3-1986 |
均匀,无结块、絮凝、沉淀 |
涂膜外观 |
GB/T 1721-2008 |
饱满无缩孔 |
颜色 |
目测 |
浅黑 |
固含量 |
GB/T1725-2007 |
≥60% |
干燥时间 |
GB/T 6753.2-1986 |
表干2h 实干24h |
涂膜硬度 |
GB/T 6739-2006 |
4H |
附着力 |
GB/T 9286-1998 |
1级 |
导热系数 |
GB/T 1735-2009 |
20W/m.k |
耐候性 |
GB/T 1865-2009 |
1000h漆膜无变化 |
耐液体介质性 |
GB/T 9274-1988 |
10%H2SO4 30d漆膜无变化 |
耐液体介质性 |
GB/T 9274-1988 |
10%NaOH 30d漆膜无变化 |
耐液体介质性 |
GB/T 9274-1988 |
10%NaCL 30d漆膜无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