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60伸缩缝是目前用的比较多的一种伸缩缝的类型,该产品结构非常的紧密,而且具有很好的整体性能,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抗弯能力以及抗压强能力都相当的优秀,所以说其实用的范围应该是很广泛的。比如说各种类型的中小型桥梁上面就可以用这种产品,甚至在一些宽度比较大的桥梁上,也可以用这种产品。
这种伸缩缝安装了之后,车辆通行的舒适度可以得到保证,车辆在桥面通行的时候或者在路面通行的时候,不用担心碰到伸缩缝而产生大量的噪音,车辆通过的时候非常的平稳,不容易造成车辆晃动。并且这种伸缩缝具体在使用的时候还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拼装组合。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可按照实际的施工场所的情况对产品进行定制,从而满足特殊的伸缩缝的要求。比如有些高速公路上面可能伸缩缝的伸缩量就比较特殊,那么就需要根据这个伸缩量的大小进行产品的定制。
该类型的伸缩缝可以在众多类型的桥梁上面用得到,比如说湾桥或者是斜面桥,又或者是坡面桥,都可以用城市里面的城市桥梁也可以使用。
桥梁伸缩缝损坏原因分析
1、过渡段的混凝土破坏 过渡段混凝土的主要荷载为车辆轮压产生的动载,当车轮压在伸缩缝上时,其荷载通过锚固系统传递到过渡段混凝土,再传递到梁板上,并产生一定的压缩变形。当车轮行驶过后,有一个应力释放的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拉应力,轮压越大,拉应力也越大,而过渡段混凝土与路面之间刚柔相接又很难铺平,易产生台阶,同时过渡段与仲缩缝之问也存在不平整的问题,车辆通行振动产生的冲击力使伸缩缝装置锚固系统和过渡段混凝土受力瞬时加大,而由此产生的振动又是高频振动,锚固装置在反复动载震动下产生变形,与混凝土剥离,最终全部破坏。如果每延米的锚固筋与预埋筋连接得越少,或采用扳弯预埋筋就位的话。则传力效果越差,所受的应力也就越大。因此,如何保证锚固筋和预埋筋的连接及效果,提高过渡段和伸缩缝的平整度是减少伸缩缝破坏的关键。
2、设计因素
(1)伸缩缝在整个桥梁工程中所占的份量不多,一般易被设计人员忽视,因而未对伸缩缝进行细致的考虑与设计。
(2)伸缩装置的受力复杂,而与之密切相关起固定作用的锚固系统却不尽合理。
(3)对施工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周。如:锚固混凝土太薄且钢筋密布,伸缩装置的锚固系统很难准确地预埋在梁中,甚至无法预埋,相当一部分锚固系统不得不锚固在整体化混凝土层中。
(4)有的设计只注重计算桥梁的伸缩量,并以此进行选型,而对伸缩装置的性能了解不全面,忽视了产品的相应技术要求。
(5)由于伸缩缝需埋设在粱板的端部,梁板的端头需要预留槽口,这对梁板结构而言是在断面上的一种削弱,特别是对毛勒和防毛勒等伸缩变形量较大的情况就更为突出。由于对钢横梁的刚度要求高,往往截面高度比较大,这种影响就更加突出。而设计时对梁端部未能慎重考虑,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梁端破坏引起伸缩装置失灵。
(6)各设计单位甚至同一设计单位的不同设计部门和个人之间按照各自的习惯和思路设计,缺乏标准化和同一性,造成构件预埋钢筋的型式和尺寸各异,给伸缩缝的安装施工带来一定的困难。
3、施工因素
(1)构件预制和安装方面的影响。构件预埋筋的埋设过低或过高以及前后错位致使伸缩缝锚筋无法保证正常搭接长度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漏埋预埋筋,而不得不采取其他的补救措施,严重地影响伸缩缝的性能。
(2)施工马虎。伸缩缝装置安装是桥梁施工的最后几道工序之一,为了赶工程进度,施工人员易对这道不起眼却十分重要的工序疏忽大意,未严格按安装程序及有关操作要求施工。施工时伸缩装置的锚固筋焊接不牢或桥面铺装后伸缩缝浇筑得不好等情况,给伸缩缝本身造成隐患。
(3)施工不当。施工过程中,梁端伸缩缝间距没有按设计要求留出,人为地放大或缩小。定位角钢位置不正确,致使伸缩缝装置不能正常工作。缝距太小,橡胶伸缩缝因超限挤压凸起而产生跳车。缝距太大,荷载作用下的剪切力以及车辆行驶的惯性,会将松动的橡胶伸缩缝腔带带出定位角钢,产生另一类型的跳车。
(4)伸缩缝处的混凝土养护不到位。由于混凝土浇筑后,养护范围大,桥面取水困难,相当一部分伸缩缝处的混凝土处于未养护或养护不到位的状态。
(5)其他平行作业的影响。由于伸缩缝施工处于工程项目的尾期,此时通车的压力较大,各项收尾阶段的工程(如路面工程、绿化工程、机电工程、交通安全工程等)与伸缩缝施工常常出现交叉作业的情况,如不能很好地协调,很容易影响伸缩缝工作环境及施工质量。
(6)过渡段混凝土的施工控制不当,造成与桥面接缝处凹凸不平,致使车辆行驶时冲击过大而引起伸缩装置破坏。
桥梁伸缩缝修复方法
1、清理: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板或混凝土结构严重破损部位,用风镐将破碎板体破碎成小碎块后清除,将周围的板体基面松散物清除彻底,并用空压机将基面和槽内灰尘吹净。
2、基面浸润:在浇筑前2~3小时将基面用水充分湿润并除去明水;冬季施工时,应在浇筑前将基面用不超过65℃的温水充分湿润并除去明水。
3、界面处理:在基面上均匀涂刷一层聚合物类界面剂。
4、支模:对于待修补的位于道路中央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可利用周围板边作为模板;对于待修补的位于道路边部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其三条边可利用周围板边作为模板,边部应支立木模或钢模,并采取防漏浆措施。 对于混凝土结构严重破损部位,应支立定型模板并采取防漏浆措施。
5、制拌:根据现场浇筑数量与浇筑速度,将修补料人工投入强制式砂浆拌和机中,干拌10s后,按产品规定的加水量称量后,分两次加水拌和:第一次加2/3水,拌和30s;第二次加1/3水,拌和150s。拌和后,修补料应静置2~3min,待气泡消失后再进行浇筑。冬季施工时,应采用不超过65℃的温水进行拌和,浇筑温度应在10℃以上。
6、浇筑:用浇筑容器缓慢、匀速浇筑密实,浇筑时应避免空鼓现象。浇筑结束后,将修补料顶面抹平。每次制拌的修补料,从制拌开始至浇筑结束,时间不得超过30min。超时或流动性不满足浇筑要求的修补料,不得继续使用。
7、养护:在养护初期阶段,可以通过对其表面进行洒水以及盖草席等方式来完成,这一阶段的氧化时间应控制在七天以上。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强对交通方面的管理,做好保护工作,比如设立相关警示标志以及禁止车辆和行人同行,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