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本身包括两个概念,一个是鉴定,一个是欣赏,会鉴定会欣赏才能收藏。
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亦称国画或水墨画,几千年来,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画已经形成了独具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要鉴赏中国画,必须有一定的思想修养、文化修养和艺术积淀,必须有一定的绘画知识、文学知识、历史乃至哲学知识。
我们首先从美学角度谈谈怎样鉴赏中国画,一幅作品要看构图、看线条、看色彩,构图是一幅作品完整的重要因素,构图是否严谨,疏密是否得当,留白、透视、用光(并非西画专用)如何,整体效果如何,初步能判定一幅作品档次。线条是中国画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作品的灵魂,线条能代表作者的传统功力。线条娴熟流畅,自然飘逸是好作品不可缺少的韵律。色彩讲究层次,或泼彩或积墨,或厚重或恬淡,必须结合整体效果才能决定。
一个人的美学修养需要时间的积累,读得多了,看得多了,懂得也就多了。我们不求所有书画爱好者都去读《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但对中国画创作的基本要素还是应该了解一些的。当然,中国画的讲究太多,什么“八种笔意”、“画忌六气”“知白守黑”、“兼工带写”等技术术语成百上千,仅皱、擦、点、染的皱法就有几十种之多。而我们需要的是应用看一幅作品就皱法而言,也只能取其几法,画风才能统一。
“形以求真,神以求节;形以求表,神以求心;形以求思,神以求悟。”形以求真,指画什么像什么,这是画家的基本功。形以求节,讲的是一种节奏美,一种韵律美。一幅画要达到笔墨流畅,其线条、色彩、乃至布局都必须讲求节奏和韵律。把握好节奏和韵律,才能做到色彩、线条与墨色的协调,才能使画浑然天成。笔墨浓淡干湿运用自如,线条粗细长短有制,色彩明度与色度对比适中,真与节恰到好处。形以求表,外表,表象是自然的流露。神以求心,心,则是画家需要表现的实质。画家画到一定程度,必须变革,而外形的变化不难,难的是内涵的体现。一幅作品有活力有气势有张力有内涵,有动感有神韵有灵性,以形写神,干想妙得,这就是画作的成功之处。所以,美学修养是书画鉴赏与收藏的第一关。
从文学角度鉴赏中国画,就艺术而论,衡量作品的好坏,不在于画得像与不像,而在于作品的主题,或者说作品所辐射出的某种观念、某种思想、某种情绪,能否在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的同时,使人从中获得某种启迪和教育。搞文学的人都知道,山水、人物、花乌等均可入文入诗入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不过,如何能从书画作品体悟到一种更深层的含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内涵,这是需要一定功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没有文学修养的画家是画不出深邃作品的。画家把内心的感悟用艺术语言来传递给大家,把“画眼”交待给鉴赏者与收藏者,这就是一个画家要达到的境界。“深山隐古寺”,寺隐在哪里 有僧人沿小路往山上担水,山里能没古寺吗“踏花归来马蹄香”,香花在哪里 有蝴蝶围绕马蹄翻飞,那不就是到处花香吗鉴赏一幅作品既要看其笔墨功夫更要看其内涵,笔墨讲的是艺术传统,内涵讲的是艺术魅力。一切艺术作品的价值就在于此。说的通俗一些,人物画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水画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 (包括动物) 画侧重"态势"生机”、“意趣”。这是鉴赏与收藏的第二关。
从历史和哲学角度鉴赏中国画。中国画诞生以来,一般多是有主题的绘画。从新石器时代的双鸟纹,它是河姆渡文化中典型有代表性的艺术象形之一,乌与纹饰,展示的原始人开始对自身力量、信念主动认识的一种反映。商、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所表现的纹饰,秦、汉时期的瓦当、壁画、帛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墓壁画、棺画、砖画,到了隋、唐、五代十国的时期用绢设色的一些作品,再到宋、元、明、清由绢本发展到纸本设色,以及到了现代的泼彩泼墨等等,虽然分科越来越细,如魏晋南北朝就把山水画分成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但是我们读这些作品时不难看出,尽管他们创作的时间、年代和形式不同,却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有着明确的时代主题。就连绘画的用帛用绢用纸用墨用印都有时代的特征。所以,多看作品,多读作品,多研究作品,多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多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等等,是提高鉴赏水平不可缺少的一环,这是第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