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是指电力系统中出现的瞬时过电压或过电流,它们的持续时间很短,但幅值很高,可能达到几千伏或几千安。浪涌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雷电冲击,二是电力系统的切换操作。浪涌会对电气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坏,甚至引发火灾或爆炸。因此,保护电气设备免受浪涌的影响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之一。
低压浪涌防雷器SPD是一种专门用于低压电气设备的浪涌保护装置,它可以有效地将浪涌电流引导至地,从而减小浪涌电压对设备的危害。低压浪涌防雷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电压开关型组件(如气体放电管、避雷针等)和限压型组件(如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等)。电压开关型组件在正常工作电压下为高阻抗,当电压超过一定阈值时,迅速变为低阻抗,形成放电通道,将浪涌电流导入地线。限压型组件在正常工作电压下为低阻抗,当电压超过一定阈值时,阻抗随之降低,起到限制电压的作用。电压开关型组件和限压型组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以实现更好的保护效果。
根据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地凯科技浪涌防雷器SPD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电压开关型SPD:该类型的SPD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当电涌电压超过一定阈值时,迅速变为低阻抗,将过电流导向接地,又称“短路型”SPD。通常采用气体放电管、避雷针等作为组件。其特点是放电电流大,但残压高。测试该器件一般采用10/350μS的模拟雷电冲击电流波形。一般安装在雷电保护区建筑物外,疏导10/350μS的雷电冲击电流。
限压型SPD:该类型的SPD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随着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阻抗跟着连续变小,又称“钳压型”SPD。通常采用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作为组件。其特点是残压低。测试该器件一般采用8/20μS的模拟雷电冲击电流波形。一般安装在雷电保护区建筑物内,疏导8/20μS的雷电冲击电流。
组合型SPD:该类型的SPD是由电压开关型组件和限压型组件组合而成。在一般雷电过电压保护时,由限压型组件承受浪涌电流,其标称放电电流可达10―20kA;若遇较大量级雷电流过电压,第一级由限压型组成的电路保险管可自动断开,由第二级电压开关型组件进行雷电过压保护。
地凯科技低压浪涌防雷器的行业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设备(如计算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通信设备等)对电压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一旦受到浪涌的干扰,可能导致数据丢失、设备损坏或系统崩溃。因此,为信息技术设备提供专门的浪涌保护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设备的浪涌保护器应安装在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和数据接口处,以防止来自电源线和信号线的浪涌。信息技术设备的浪涌保护器应具有高频带宽、低插入损耗、低残压和高抗干扰能力等特点。
工业控制领域。工业控制设备(如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变频器、伺服驱动等)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它们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工业控制设备通常工作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容易受到浪涌的影响,造成设备的误动作、故障或损坏。因此,为工业控制设备提供专门的浪涌保护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工业控制设备的浪涌保护器应安装在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以防止来自电源线和信号线的浪涌。工业控制设备的浪涌保护器应具有高可靠性、高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和高抗干扰能力等特点。
新能源领域。新能源设备(如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光伏逆变器、充电桩等)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社会提供了清洁、高效和节能的电力。新能源设备通常工作在开阔的环境中,容易受到雷电的直接或间接击中,造成设备的烧毁或损坏。因此,为新能源设备提供专门的浪涌保护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新能源设备的浪涌保护器应安装在设备的电源输入端和输出端,以防止来自电源线和负载线的浪涌。新能源设备的浪涌保护器应具有高耐压、高耐流、高耐温和高抗雷能力等特点。
低压浪涌防雷器的具体方案应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设备特点进行设计,但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按照防雷保护区划分的原则,将电气设备分为不同的防雷保护等级,分别采用不同的浪涌保护器。一般来说,防雷保护区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LPZ0、LPZ1、LPZ2和LPZ3。LPZ0为高等级,表示直接暴露在雷电环境中,需要安装I类或I+II类的浪涌保护器;LPZ1为次高等级,表示间接暴露在雷电环境中,需要安装II类或I+II类的浪涌保护器;LPZ2为次低等级,表示受到一定程度的屏蔽或隔离,需要安装II类或III类的浪涌保护器;LPZ3为低等级,表示受到较好的屏蔽或隔离,需要安装III类的浪涌保护器。
按照等电位连接的原则,将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线与设备的接地线连接在同一接地点,以避免由于接地电阻或接地电位差引起的浪涌电压。同时,应尽量缩短浪涌保护器的接线长度,以减小线路阻抗和感抗,提高浪涌保护器的响应速度和保护效果。
按照协调性的原则,选择不同级别的浪涌保护器时,应考虑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即上一级的浪涌保护器的放电能力应大于下一级的浪涌保护器的放电能力,上一级的浪涌保护器的残压应小于下一级的浪涌保护器的工作电压,以保证浪涌保护器的有效工作和设备的安全运行。
低压浪涌防雷器的具体方案工程原理
低压浪涌防雷器的具体方案工程原理主要依据国家标准GB 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GB/T 18802.1-2011《低压电力系统用浪涌保护器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来制定。根据这两个标准,低压浪涌防雷器的具体方案工程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雷电保护区(Lightning Protection Zone,简称LPZ)的划分和过渡。雷电保护区是指在建筑物内外划分的具有不同雷电威胁水平的区域。雷电保护区的划分和过渡是防雷工程的基础,也是选择和安装浪涌防雷器的依据。一般来说,雷电保护区可以分为外部区域(LPZ0)和内部区域(LPZ1、LPZ2、LPZ3等)。外部区域是指可能受到雷电直击或感应雷电的区域,如建筑物的屋顶、外墙等。内部区域是指不可能受到雷电直击或感应雷电的区域,如建筑物的内部空间等。在不同的雷电保护区之间,需要设置过渡,以减小雷电威胁水平,如外避雷系统、电涌保护器、屏蔽、接地等。
确定浪涌防雷器的类型和参数。根据不同的雷电保护区和电气设备的特点,需要选择合适的浪涌防雷器的类型和参数。一般来说,浪涌防雷器的类型可以分为I类、II类和III类。I类浪涌防雷器是指用于保护建筑物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之间的过渡,主要承受雷电冲击电流,其标称放电电流(In)不小于12.5kA,大放电电流(Imax)不小于50kA。II类浪涌防雷器是指用于保护内部区域之间的过渡,主要承受雷电感应电流,其标称放电电流(In)不小于5kA,大放电电流(Imax)不小于20kA。III类浪涌防雷器是指用于保护终端设备,主要承受残余电流,其标称放电电流(In)不小于1.5kA,大放电电流(Imax)不小于10kA。浪涌防雷器的参数主要包括连续工作电压(Uc)、电压保护水平(Up)、响应时间(ta)等,需要根据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 选择浪涌防雷器的安装位置和连接方式。根据电气设备的布局和接线方式,需要选择合适的浪涌防雷器的安装位置和连接方式。一般来说,浪涌防雷器应该尽可能靠近被保护的设备,以减少引入的感性阻抗和串联电压降。浪涌防雷器的连接方式可以分为并联式和串联式。并联式是指浪涌防雷器与被保护的设备并联连接,串联式是指浪涌防雷器与被保护的设备串联连接。并联式的优点是不影响正常工作电压,缺点是需要较大的放电电流能力。串联式的优点是可以有效限制过电压,缺点是需要较高的连续工作电压能力。
确定浪涌防雷器的接地方式和接地电阻。浪涌防雷器的接地方式和接地电阻是影响其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浪涌防雷器的接地方式可以分为单点接地和多点接地。单点接地是指浪涌防雷器的接地线与其他设备的接地线汇集在同一接地点,多点接地是指浪涌防雷器的接地线与其他设备的接地线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接地点。单点接地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接地回路的环流,缺点是可能造成接地电阻过大。多点接地的优点是可以减小接地电阻,缺点是可能造成接地回路的环流。一般来说,建议采用单点接地的方式,或者尽量减小多点接地的距离和回路面积。浪涌防雷器的接地电阻应该尽可能小,一般不应超过10Ω,否则会影响浪涌防雷器的放电能力和保护水平。
检验浪涌防雷器的性能和安全性。在浪涌防雷器安装完毕后,需要对其进行检验,以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标准。地凯科技检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检查浪涌防雷器的外观和标识,是否完好无损,是否清晰可见。
检查浪涌防雷器的安装位置和连接方式,是否正确,是否牢固,是否有松动或接触不良的现象。
检查浪涌防雷器的接地方式和接地电阻,是否合理,是否达标,是否有接地不良或接地不足的现象。
检查浪涌防雷器的工作状态和指示灯,是否正常,是否有故障或损坏的现象。
检查浪涌防雷器的性能参数,如连续工作电压、电压保护水平、响应时间等,是否符合规格书和设计要求,是否有偏差或异常的现象。
检查浪涌防雷器的保护效果,如对被保护的设备进行模拟雷电冲击电压或电流的试验,观察浪涌防雷器的放电情况和被保护的设备的工作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的保护效果,是否有过电压或过电流的现象。
总之,地凯科技低压浪涌防雷器SPD是一种重要的防雷保护设备,它可以有效地保护低压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免受雷电冲击波或其他瞬态过电压的损害。低压浪涌防雷器的选型、安装、检验、维护和管理,应该根据国家标准和设计要求,按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实施,以确保其性能和安全性,提高电气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防止雷电灾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