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宝”为嘉靖初年所铸。明定陵所出土的五十两马蹄形银锭,属万历四十七年所铸,锭面上文字亦是阴刻文。这是明早期银锭所固有的特征。但到后来,就兼用阳文,并逐渐成为惯例。阳文多是打印上去的,或铸造的,没有事后刻上去的。明中叶以前,银锭这一货币形式还没有大规模的通行,至少明政府没有正式用银锭作普遍的支付工具。因此,地方和民间铸行的银锭上文字多是阴刻文、少有或没有阳文。即使有,也是打印上去的(5)。而笔者所见的这四枚“大明元宝”银锭上的文字全是阳文,且能一眼看出是铸造而成的,特征非常明显。这说明此“大明元宝”的铸造年代不在明初,而应是明代中叶以后。
4、从目前已出土发现的明代银锭实物看,明中叶以前,甚至明中叶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银锭上的文字数目是很多的。明以前元朝银锭上有50多字的,因明袭元式,故明代银锭上也有五、六十字的,这些文字有时是说明银锭的来源,上面差不多都有银匠的姓名,是银锭成色与重量的保证。前述明定陵与四川洪雅明墓出土的银锭,字数都达十几个到五、六十个不等,这是明中叶以前铸造银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明中叶以后,由于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实行的“班匠”征银和万历九年(1581年)推行的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使得白银为各阶层人民所普遍需要。这就使得许多银锭上可以使用同样的文字,而不必一只只镌刻,故可以直接铸造成文字,方便快捷,更有利于白银的使用和银锭的流通。因此,文字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字数也由繁到简,相应的趋于减少,有的小锭上面只有一个年号。到了明后期,不仅大宗交易用银,连小买卖都使用白银,这在明朝的野史杂记、戏曲小说里都有生动而翔实的记录。因此,“大明元宝”上简捷而明快的文字更能适合明后期各阶层民间交易与贮藏的需要。那时,商人们以银量富,有银百万两称大贾;几十、几万两称中贾;千百两的则为小贾。上至皇帝、官僚,下至中小地主竞相搜刮积银,如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爱好贮银的皇帝;正德、嘉靖时,权倾朝野的大臣刘瑾、朱宁、严嵩父子等所藏白银亦皆千、百万两计(6)。因此,“大明元宝”为明后期所铸造也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
银元宝在汉朝已经出现,不过在宋朝以前只作为贮藏使用。到了宋朝,由于贸易的发展,要求用银支付大宗贸易款,银元宝才成为流通货币。在元朝,银元宝已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进入明朝,商贸业开始凋零,银元宝流通量有所减少。但明朝后期,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银元宝又普遍流通起来。在清朝后期至民国初期,支付贸易款的银元宝激增,所以现在发现的银元宝大多是这个时期的。1935年,政府为了阻止大量白银外流,下令禁止使用银元宝,银元宝便在流通领域消失。
银元宝也称纹银、银锭,其形状多样,主要有鞋形、船形和鼓形,也有马蹄形、方形、扁平形及其他奇特形。银元宝流通以重量计价交易,最通常的重量为1两、5两、10两和50两,当然也有少量其他重量的。银元宝分为官铸与私铸。官铸大多都标有朝代、纪年、重量和产地;私铸大多只有简单的标记或无任何标记。
古制1斤等于16两,即580克左右。大明元宝标48两,按古制3斤计,应是1720克至1780克,而不应是现在的3斤(1500克)。笔者认为,《大明元宝为何缺二两》一文中判断由于是库铸没加“火耗”缺二两的说法是不对的,其实际重量与50两银元宝比较,缺的是9两。用“火耗”解析,其情理不符,至于田赋征银,无论是否加“火耗”,都必须在所标明的标准重量上下,铸好后,由验金师检验重量和成色,方可入库并进入流通。如果认为是帝王赏赐功臣,更不可能,因为特铸更应足量,而绝对不可能把48两铸成41两
鉴定——可出具权威证书:专家免费预约专线:156 0191 9907
拍卖——专业化运作拍卖平台;
展览——打造高端精品展示;
┏━━━━━━━━━━━━━━━━━━━━━━━━━━━━━━━━
资深经纪人: 李路 联系电话:156 0191 9907
联系电话:156 0191 9907
征集邮箱: />
专业艺术拍卖古董古玩鉴定拍卖
古董,古玩,字画,瓷器,玉器,杂项,鉴定,拍卖, 展览交易
┗━━━━━━━━━━━━━━━━━━━━━━━━━━━━━━━━━
征集范围:
、瓷器:民国之前的精品瓷器,元、明、清为主,宋瓷为佳;
、玉器:翡翠玉器,玉器“润、透、白、”为佳;
如何鉴定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