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中,一只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兽图”高足杯,以7964万港元成交,由上海藏家竞得。
香港佳士得重点推出的“英国里埃斯科珍藏重要中国瓷器”部分中,明宣德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式扁瓶,以2812万港元成交。该场共24件拍品,含宋、元、明、清瓷,成交价前十中,8件为明瓷。
此外,香港苏富比“淳穆博远:私人珍藏重要明代瓷器”专场中的明洪武青花缠枝菊纹执壶,1804万港元;明弘治黄地青花槴子花纹盘,664万港元。
本次秋拍,京沪大买家涉足明代精品瓷器,香港拍卖行巨头均拍出多个高价明瓷,内地亦出现高价明瓷。于是,有媒体以“反清复明”解读市场变化和未来走势。
瓷器艺术品市场人士胡智勇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采访时表示,香港拍出多件高价明瓷,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动明代板块,但并不会导致瓷器市场“反清复明”。“资本历来倾向明清官窑瓷器,前几年清瓷行情不错,但好的明瓷,市场少见。这次明瓷高价集中,首先是两家拍卖行加大征件力度,选到了优质拍品。只要是品质上乘的官窑瓷,资本一定是追逐的。”
另一位业内人士也用“偶然的巧合”,解读明瓷在两大拍场的集中出现。
内地,合理估价与细分板块 上述人士均对《艺术评论》表示,由于法律环境和市场操作方式相异,香港与内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拍卖环境,市场分析应划分明确界限。
观察内地市场,保利在“大明·格古”专场中,推出一只明嘉靖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此瓶先后被美国J.P. Morgan和费城大学博物馆收藏,曾在伦敦苏富比、香港苏富比及保利上拍。这次的成交价为2127.5万元,是内地拍场的一件高价拍品。
以瓷杂拍卖为特色的北京东正,一件被誉为日本第一弘治御窑珍品的明弘治御窑青花“游享中和”龙行莲池图盘以897万元成交,远超过估价450万-550万元。据了解,在可查著录资料中,与该拍品纹饰尺寸相同者仅两件,分别藏于日本出光美术馆及大英博物馆戴维德基金会。
北京诚轩拍出的清雍正青花夔凤纹双陆尊,估价80万-100万元,最终拍至356.5万元。
一位业内人士对《艺术评论》表示,内地瓷器板块,从春拍到秋拍并没有显著的变化,然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拍卖企业诚信操作,估价合理的拍品,会吸引买家,这一特点将成为趋势。
胡智勇表示,好的拍品,成交价大幅超出估价,说明市场的眼光已经具备,只要货品好,买家便敢于出价,但中低端拍品则显出买气不足。胡提醒:“内地市场,仍存在鱼目混珠,将赝品当真品卖,以及虚假交易的情况。为了给赝品假造拍卖成交纪录,送拍者不惜支付买卖双方佣金。”据业内人士称,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大拍卖行。华丽的成交记录,有助于企业未来的上市报表。
内地瓷器市场的另一个秋拍看点是“单色釉”细分板块。造型、色彩和官窑款是瓷器收藏的三个要素。单色釉,无疑是瓷器鉴赏的领域,也受到藏界青睐,国际市场中,常见大收藏家单色釉藏品专场拍卖。今年秋拍,北京华辰推出“一色千秋——单色釉制瓷精品”专场,31件拍品,成交率83.87%。一件清嘉庆粉青釉凤穿花莲口七孔瓶,拍出828万元高价。超过50万元的拍品占35%。此外,在诚轩的瓷器工艺品专场中,也设立了单色釉专题。
中国嘉德,今年春拍的几件重点和高价瓷器遭到流拍。瓷器秋拍表现亦不是很理想,拔得头筹的清雍正青花斗彩龙纹盖罐以517.5万元成交。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业务人员的外流和内部机制问题,导致瓷器板块的发展受到阻滞。
重庆盛和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香港荣盛国际)
联系人:徐经理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