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森木业
我国医院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医院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医院的发展状况,也大致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建国前医院的发生期,建国后至1980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成型期,改革后至目前的成长期。
1.发生期
近代医院在中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文化侵略,西方宗教的进人而建立的教会医院出现与发展的。1835年,美国派遣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医士派克于广州成立眼科医局。之后,国外教会诊所和医院逐渐增多。据调査,1905年达到教会医院166所、诊所241所,教会医师301人。这些医院和诊所分布在全国20余省,一般规模很小。进人20世纪以后,传教士更加注重发展医疗事业。从1835年一1949年的100多年间,教会医院在我国共设有25000张病床,投资约5000万美元,平均每年约有400名医护人员在这些医院工作。
由中国自办而较有规模的西医医院为在南京设立的中央医院,抗战时内迁重庆,并在贵阳设分院。1932年,当时国民政府决定筹设县立医院。1934年改称为县卫生院。据医院设立最多的1947年统计,全国约有大小医院2000多所、病床约为90000张左右。
在开设地方医院的同时,整个民国时期军队医院的建设亦由少而多,由散在而渐统一布置,由简陋渐充实,由单一型而渐多种类型。如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医院的类型,已有野战医院、兵站医院、后方医院和教学医院等等。
新中国成立前,在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里,虽然缺医少药,但也在极其危险、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许多医院。如工农红军长征时就设有18所医院、2个疗养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办地下医院达50所;在解放战争时期,不仅军队中有各级各类医院,而且解放区的许多县城里也都建有医院。这些医院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