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著名的宫廷御用瓷。它是在已烧好的素胎上涂彩料作底,在底色上加绘纹饰,再经炉火烧制而成。按装饰工艺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透明珐琅等。其中与瓷器有关的珐琅工艺只有一种,即画珐琅,一般称之为“珐琅彩瓷”,简称“珐琅彩”,其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那珐琅彩是从哪里来的?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开始做装饰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但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清宫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作指导烧造画珐琅器。但其式样、图案已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了。
联系人:吴先生 电话联系:(号码归属地:广州) 征集邮箱 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金穗路3号汇美大厦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