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价值是一切SNS的必经之路,我们不妨来追溯一下QQ的最初,在QQ成为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之前,QQ必经之路是社交(当然你也可以认为是通讯,所以后面准备了另外一篇《破译私信挑战QQ的关键密码》),后来QQ用户增多,才出现认识的人相互加好友,最终变成一个熟人网络,并因此东方不败。新浪如果不能直接挑战QQ,而是以领先腾讯微博自豪。
济南的创赢河马是一家APP研发企业。诺诺的创始团队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朋友圈子里除了发红包与刷动态以外,还能够有点“正事”。
“有时,我让自己一周读完一本书,或者一个月写完一篇论文,结果心里总完成不了目标。”许俪萍说,朋友圈里吐槽类似的困扰还有很多,比如一周的工作周末才着手,减肥计划被美食秒杀、朋友聚会一半人迟到,睡懒觉起不来......
“如果自己有一句承诺,或者有人在监督你,是不是会好一些?”许俪萍说。比如,你愿意向朋友承诺,为你的减肥支付10000块钱的违约金么?
诺诺ceo阿斌表示:回到社交。QQ的社交首先从寻找在线用户开始,后来开始可以根据地域年龄等条件筛选。实际上在用户的社交过程中,核心问题是基于信息找到想找的人,我色狼了,想找一个湖南MM聊天,然后根据年龄23地域湖南筛选,结果最后发现,那家伙是个27岁的男人(艹,你永远不能知道坐在电脑另一面的是不是一条狗)。
同样后来的校内(人人)网能在QQ已经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实现量级的突破,原因不在别的,因为信用,在确定的大学+真实姓名的情况下,这首先存在信用问题,双方都知道,对方一定不是四条腿的动物,你只需要知道隔壁班MM的名字,就可以找到她了,随着高中以及职业信息的加入,关系线进一步交错沉淀,一个SNS大网成就了。所以我们就发现,基于个人信任的社交才是真社交。
社交问题在于信用,我需要知道对方是谁!V的涵义及信用的有效性,为什么V能确定一个人,因为奥巴马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很多确定的信息(美国总统)但如果为韩刚加个V,很抱歉,我们没见过世面,只跟李刚很熟,没人知道他是谁,这个简单认证本身是无效的,这是twitter的逻辑初衷。这一策略极其成功,多少人为了一个V望眼欲穿,这不仅仅是文化天性,虽然微博上藏龙卧虎,但在一个混沌系统里,如果你不知道对面是谁,那么你无疑更愿意跟相对比较确定的一个人沟通。
信用,仍然是信用,标签可以随意写,学校工作单位可以不写甚至乱写,在两个用户之间,唯有V是第三方认证(新浪认证),所以V的涵义不在于名人,而在于信用,但V的浓度很小,未来,信用问题是制约微博社交职能,在上面一段里,我用了一个词汇“第三方认证”而不是“新浪认证”。电子商务公司通过第三方支付来确保交易的信用,V的意义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提升信用即确定一个人,他的身份、兴趣、观念、关系等等,而信用的有效性取决于认证信息的信用,这或许指明了两条信用提升的阳光道。所以诺诺就是要帮助人们去更好的最受在生活中的信用问题,他觉得,因为有了承诺与兑现这种“人际”行为与评价的因素,未来信用经济能否做大事实上更需要渐渐培养,就像习惯的养成,并非是几家互联网平台靠市场烧钱就能快速实现的。 “更多人参与进来,好的社会效应才会越来越大。等到大家在平常生活中都认同了这种契约精神并成为实践者,承诺与信用的商业价值自然就会来的。”贾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