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过去一年了,资本市场在社会财富配置中的作用需重新定位:它绝不能沦为规则不健全之下的中产财富吞噬者。
2015年的6月12日,注定是个特殊刻度:当天上证综指攀上5178.19的高峰,也是在这个点位,上一轮持续近一年的牛市戛然而止;随后股指掉头向下,不断跳水,并引发高杠杆配资爆仓崩盘……杠杆市场以最血腥的杀戮进行财富清洗,股灾由此开始。直到一年后的今天,从走势看,A股依然未能完全摆脱去年股市震荡百日造成的市场心理阴影。
眼看股市“起高楼”,眼看股市“楼塌了”,一切来得猝不及防,一切也去得叫人措手不及。股指连续飘红时,就连那些广场舞大爷大妈都抢着跑步进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15年6月12日沪指见顶当周,沪深两市期末持仓投资者数量接近5000万。而股灾过去,据粗略统计,截至上周五,A股股民人均亏损额高达51.32万元,这还只是个平均数字,其惨状可以想见。
一年时间过去,当时万人空巷式的炒股热情早就烟消云散,一切又回到上一轮熊市的起点。A股建立近三十年,除了换了一拨韭菜,每一次牛短熊长的历史轮回都何其相似。就这一次股灾而言,“人均亏损逾50万元”的数字之下,是那些被深度套牢的股民,还有许多因选择高杠杆配资遭遇爆仓的投资者面临的现实惨境:血本无归,甚至是负债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