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建造的精美建筑直到今日都令人敬佩你以为只是拥有华丽的外表那就错了这里面的学问大有乾坤
现在的西安城墙可完整环绕一圈,整个西安城都包裹在内,关于它的周长,大家可能有所耳闻,是13.74公里。
这个数字,用今天的眼光看,既不是整数,也没有循环之类的规律。
古人莫非是要考咱的记忆力?
非也,非也。
它的背后可能藏着大学问呢!
1:2:4
城墙是由城砖砌成的,
咱们就从城砖说起吧。
明代西安城墙的城砖,平均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重几十斤。这些城砖如果一块块相连,可长达1.2万公里。
明城勾缝用灰一般厚1-2厘米,算下来,其砖砌筑的厚宽长之比大致是1:2:4。
这样的比例便于拼砌组合,是最科学的形状。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数值:
23厘米。它是中国汉代1尺的长度。同时,它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人们凭着这把钥匙,在西安城墙这座巨大的宝库上打开了一条缝,看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 高出镜率 ”
因为,它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明西安城墙建筑的数据里。
比方说,垛长230厘米,垛口长46厘米。这不是汉代的10尺和2尺嘛,换个马甲,大家还是认识的!
下面几个数据的“前世”,虽然不如上面两个那么容易辨认,但把“(汉代)1丈=10尺,合230厘米”代进去试试呢?
城墙高12米(按一般说法),约合5丈;
城墙底宽16-18米,接近7-8丈;
城墙顶宽12-14米,约合5-6丈;
马面突出城墙11.5米,合5丈;
含光门处的城河上口宽度45米,接近20丈。
“同理可证”的例子还有不少,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亲测一下哦!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
出镜率如此之高,加上古代建筑多用古尺设计,这让一些专家不禁推测:“23厘米”的“第二重身份”,很有可能是——明西安城墙的建筑模数。
“模数”就是标准度量值。
有了模数,只要用它的倍量或分量进行设计,建筑的部件与部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性就会大大增加。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挺常见的。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有的专家还发现,汉代1步的长度(1步=6尺,合138厘米)也有可能是明代西安城墙的建筑模数。这两个模数的共同基数是23厘米。
于是,本文开头的问题就变成了一道简单的小学数学题:
13.74公里÷138厘米≈?
是不是1万?
这意味着,如果以上的推测都属实的话,那么明西安城墙的周长正好是“万步”!
模数理念,使明西安城墙的建筑呈现出一种规范性、标准化的结构,提高了设计、备料、施工的速度,还让这座古城墙自带了神秘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