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年)所铸钱。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同年,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并于北京设工部宝泉局、户部宝源局开铸货币,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设钱局,钱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顺治通宝的成分:红铜七成,白铜三成。一千铜钱称为“一串”。“顺治通宝”重量初定为每文一钱,后改为一钱二分、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顺治通宝发行的20多年中版式按照早、中、晚期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帝)
一、顺治一式又名顺治仿古式(仿明钱式)
顺治五式中最早出现的一类。
始铸于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占据北京之后,建立了清王朝,同时在货币发行上大量采用了明代遗留的旧机构、工匠和钱币制作工艺。因此这一时期铸造的“顺治通宝”钱很大成度上保留了明朝铸币的风格,面文“顺治通宝”,版式可细分为:记值类、光背类 背符号类。采用这种形式,主要是适应关内群众的需要,也便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光背版别极多,其中不乏稀少品种。